天幕: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天幕: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天幕: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 第41章 举孝廉

第41章 举孝廉

加入书架
书名:
天幕:历史的偶然与必然
作者:
橘座啊
本章字数:
4340
更新时间:
2025-06-03

“老师,不对吧,我记得董卓应该也是举孝廉出身吧?”

这时,有一位同学脑袋里似乎想起了什么,举起手,站起身接过话筒说道。

“网上有一些营销号是这样写的。”

“但董卓不是举孝廉出身。”

既然说到了这个问题,李恩凡决定把士人和举孝廉这其中的联系,全部说清楚。

示意刚才说话的同学坐下,李恩凡轻声开口说道:

“什么是举孝廉?它是察举制的主要科目之一。”

“孝廉,即孝子廉吏。举孝廉原为察觉二科,汉武帝元光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即举孝举廉各一人。”

“在两汉通常的情况下,孝廉则往往连称而混为同一科。”

“孝廉一科,在汉朝时期属于清流之目,为官吏晋升的正途,汉武帝之后,不少名公巨卿都是举孝廉出身,对汉朝时期的政治影响极大!”

抱着手,李恩凡语气悠然的继续说道:

“如果深入了解过举孝廉的人,就会发现,这举孝廉绝大多数的人,与一个学派深深的相连。”

“哪一个学派?儒家!”

“举孝廉最提倡的,就是儒家的理念,所以,在汉朝时期,举孝廉绝大多数都是儒生。”

“董卓是儒生吗?当然不是。”

“那他是怎么当官的?”

李恩凡停顿了一下,给了众人一个思考的时间,随后又慢慢说道:

“在汉朝时期,有一个专门针对西北地区的选拔制度。”

“就是从秦国故地,即:陇西、天水、安定、北地、上郡、西河,这六个郡中,选拔良家子弟,征召到当时卫戊部队之一的羽林骑,充作羽林郞。”

“这在当时算得上是西北边境青年出头人地的最佳途径。”

“汉朝时期有名的说法:关西出将,关东出相。”

“而这,就是董卓的出身,最早是被充作羽林郞。”

“这就是与当时大部门的世家士人截然不同的出身。”

话音落下,李恩凡话音一转:

“而我们回头去看举孝廉,再简单点来说,什么是举孝廉?通俗的话讲,就是一种由下向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

“这一个制度,在刚出现时,是非常好的。”

“但到了东汉时期,这个制度就大变样了!”

“做出了什么有名望的事情,可能不怎么好做。”

“但孝顺?那就非常好做了,这是最简单的一个方法。 ”

“但你说你孝顺?那你凭什么说你孝顺?你自己来说,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要别人吹捧你孝顺才行,并且还要在当地有巨大的名声。”

“而当地的官员知道了你的名声,那便会邀请你去做官。”

“这样的举孝廉,在东汉时期,士人这个集团当中,被认为是最正确的一条路。”

“卧冰求鲤这一个典故,大家知道吧?”

“这就是晋朝时期,琅琊临沂人王祥的故事。”

“大家再看我刚才说的那些,是不是就非常的熟悉?”

说到这里的时候,李恩凡打了一个预防针:

“我不是说孝顺不对!但在东汉和晋朝时期,为了举孝廉,也为了让自己有巨大的名声,大多数的人最初的目的己经变了。”

“他们许多不是本来就孝顺的。”

“是为了当官,为了举孝廉,才孝顺。”

“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举孝廉最出名最讽刺的人物是谁?孔融!”

“在三岁时,孔家就己经在给他吹捧名望,孔融让梨这一个典故大家都知道吧?”

“为什么孔融会成最讽刺呢?因为孔融是被曹操以“不孝”的罪名处死。”

打完了预防针,李恩凡接着刚才的话题继续说道:

“那在举孝廉这个选官制度之下,你的子孙要当官怎么办呢?”

“你这个做父亲的,自己去吹捧,肯定是不行的。”

“所以,就要有其他人来吹捧才行。”

“你吹捧我的子孙,那我就吹捧你的子孙。”

“就以这样的关系,当时的士人,密密麻麻的结成了一个关系牢密的大网。”

让众人思考了一会,缕清了这其中的关系,李恩凡接着笑着说道:

“那在吹捧名声这一件大事上,你不能首接邀请别人来吹捧你的孩子吧?”

“说什么,来,给我的孩子吹捧一下名声。”

所有人闻言都轻笑了一下,别人说古代了,现代都不可能有人会这样说。

“所以是人就不可能这么说的。”

“那怎么办呢?在当时,有几条路。”

“其中的一条,就是给别人传话,或者说暗示。”

“这其中,最有名的是谁?荀彧!”

啊?

在场的所有人,闻言皆是一愣。

荀彧这个名字,他们可太熟悉了。

“荀彧的王佐之才是怎么来的?”

“南阳名士何颙,早年见到荀彧的时候,大为惊异。说道:这是王佐之才啊。”

“这就是一个很典型的吹捧名声。”

“但在东汉末年的时候,这个其实不是很流行。”

“那在当时,最流行的是什么?是另一条路!”

“让专门的评价家点评自己。”

“许劭就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评论家,他常年每个月的初一发表对当时人物的点评,被称为“月旦评”。”

“可能有人想到了,曹操的评价,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就是这样来的。”

“这里应该有人比较疑惑了,那在当时这样的点评是最流行的。”

“那为什么荀家会找人点评荀彧呢?”

众人点头,确实是如此,既然不流行,为什么荀家会找人点评荀彧。

“因为荀彧的父亲荀绲,十分忌惮宦官,害怕被时任十常侍的唐衡打击报复,所以让自己的儿子,荀彧,娶了唐衡的女儿。”

“他们,结成了亲家。”

“但这样一来,就让荀彧遭受了当时士人的非议,所以才让人来点评荀彧,给他传出名声,让他免于非议。”

原来这样,所有人都回想起了当年看三国演义的时候。那时候非常不解,为什么经常有人会获得一个称号,一句点评。

原来都是为了举孝廉。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