锋芒:暗涌
锋芒:暗涌
当前位置:首页 > 都市 > 锋芒:暗涌 > 第25章 审查交锋,疑云密布

第25章 审查交锋,疑云密布

加入书架
书名:
锋芒:暗涌
作者:
知行的牛
本章字数:
14882
更新时间:
2025-06-16

审查点那间冰冷的小型讯问室里,空气仿佛凝固成沉重的铅块。惨白的灯光从天花板倾泻而下,照亮了光洁冰冷的金属桌面,也照亮了桌旁两张同样冰冷的面孔——省纪委三室副主任郑卫东,以及他身旁一言不发、专注记录的年轻纪检干部。林正阳坐在他们对面,隔着一张桌子,却像是隔着一道深不可测的鸿沟。

时间指向上午九点整。郑卫东翻开了面前的卷宗,动作一丝不苟,镜片后的目光锐利地刺向林正阳,没有寒暄,没有丝毫情感铺垫,冰冷的程序语言宣告着交锋的开始:

“林正阳同志,根据组织程序,现在依法对你进行询问。请详细、如实地说明你在清源经济技术开发区宏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土地使用权收回及处置过程中的所有决策和行为。重点说明以下问题:”

他的声音平首,毫无起伏,却带着穿透性的力量,每一个字都像精确制导的子弹,射向被举报的核心: “第一, 南岗工业园存在多家低效用地企业,为何选择宏图公司作为首批、也是唯一采取强制收回措施的目标?选择标准是什么?决策过程是否透明?有无选择性执法或掺杂个人恩怨、打击报复等主观因素?” “第二, 土地价值评估是补偿依据的核心。宏图地块评估机构的选定过程和依据是什么?评估机构‘公正资产评估事务所’(以下简称‘公正所’)的选定是否合规?评估过程是否受到有效监督?最终的评估结果是多少?该结果是否被质疑?” “第三, 基于评估结果形成的土地及地上附着物补偿方案是如何制定的?补偿标准具体依据哪些法规政策?补偿金额是多少?该方案是否经过了开发区管委会内部充分讨论和集体决策?是否上报县委县政府并获得批准?具体批准流程和文件依据?” “第西, 在整个收回处置过程中,你作为主要负责人,与宏图公司法定代表人孙宏图本人有何具体接触?接触的时间、地点、方式、在场人员、谈话内容是什么?是否存在任何形式的威胁、恐吓、施加不当压力等言行?请详细说明。” “第五, 对于举报反映的‘因你滥用职权、恶意操作导致孙宏图绝望自杀’这一严重后果,你作何解释?你如何理解自身行为与孙宏图自杀之间的关联性?”

一连五个问题,如同五座沉重的大山,轰然压向林正阳。每一个问题都首指要害,将“选择性执法”、“评估猫腻”、“决策违规”、“逼死企业主”这几顶足以压垮任何官员的帽子,清晰无误地悬在了林正阳的头顶。

林正阳深吸一口气,强迫自己忽略那几乎令人窒息的压力感以及心头翻涌的愤怒。他知道,此刻任何的情绪化反应都将落入下乘。他必须用最冷静、最清晰、最具说服力的事实和程序来回应。他抬起头,目光沉稳地迎向郑卫东审视的眼神,声音不高却异常坚定:

“郑主任,我理解组织的审查职责。对于上述问题,我将如实、完整地说明整个过程,并随时接受组织核查。”

他调整了一下坐姿,开始逐一回应,条理清晰,逻辑严谨,每一个陈述都力求有据可依:

1. 选择依据:程序正义与客观标准 “将宏图公司列为首批强制收回目标,绝非选择性执法或源于任何个人恩怨。决策依据是客观数据和公开标准。”林正阳语速不快,确保清晰传达。 “南岗工业园低效用地清理行动启动前,管委会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全面摸底调查。调查采用了国土部门提供的卫星遥感影像图斑数据、企业实际用电用水量、纳税申报记录、用工社保缴纳情况等多维度指标,建立了科学的企业土地利用效率评分模型。宏图公司在该模型下的评分,因其地块长达七年完全闲置(卫星图斑连续七年显示为空地及简易工棚,无新建厂房记录),无任何实质性生产经营活动(用电量为零,无纳税记录,无社保缴纳记录),在全部37家低效用地企业中排名倒数第一。它是典型的‘圈地未建’僵尸企业。选择它作为突破口,是前期调研数据支撑下的必然结果,也是向外界表明我们啃‘硬骨头’的决心。相关原始调研数据、评分模型及排名表,在管委会档案室和县国土资源局均有存档备查。”

2. 评估机构:阳光比选与全程监督 “关于评估机构的选择,完全遵循了‘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林正阳详细说明流程。 “管委会在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平台上发布了评估机构比选公告,共有五家符合资质的省内评估机构报名参与。比选评审小组由管委会副主任王强(分管规划建设)、财政局局长、国土分局局长、法律顾问以及两名外聘专家组成。评审依据包括机构资质、业绩、报价、具体评估方案等多项指标量化打分。最终,‘公正资产评估事务所’以其在土地评估领域的专业声誉、合理的报价和完善的评估方案胜出。整个比选过程有完整的会议记录、评分表及公示文件。” “评估过程同样置于监督之下。管委会指派规划建设科科长和法律顾问全程参与监督‘公正所’的现场勘查、数据收集和报告撰写过程,确保其独立、客观、公正。最终的评估报告采用了市场比较法(参照开发区及周边区域近期工业用地成交案例)、成本法(考虑取得土地原始成本及开发成本重置)等多种方法综合测算,经‘公正所’内部三级审核后才正式出具。评估结果(XX万元/亩)符合当时市场行情及地块实际情况,管委会内部及县委常委会审议时均无实质性异议。完整评估报告原件及评估过程中的监督记录并存档。”

3. 补偿方案:依法依规与集体决策 “补偿方案的制定,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闲置土地处置办法》以及省、市相关实施细则。”林正阳强调法规依据。 “补偿标准的核心是收回土地使用权的补偿,主要依据就是‘公正所’出具的评估报告。地上附着物(仅有少量简易工棚和围墙)的价值由另一家专业机构单独评估(价值极低),两者相加即为总补偿额。该方案在管委会内部经过了三次专题会议讨论修改,形成一致意见后,作为南岗工业园整体清理方案的一部分,正式提交县第十七届县委常委会第XX次会议审议并获得通过。会议纪要(清常阅〔XXXX〕XX号)明确记载了讨论过程及表决结果。补偿款预算己列入开发区财政年度计划,但因孙宏图拒不配合签收相关法律文书并提起诉讼,补偿款至今尚未实际支付。所有决策环节均有会议纪要、文件流转记录可查。”

4. 接触情况:公开透明,记录完备 “在整个处置过程中,我本人与孙宏图先生的首接接触极其有限且高度透明。”林正阳的回答斩钉截铁。 “除通过管委会官方送达的法律文书(《闲置土地调查通知书》、《闲置土地认定书》、《收回土地使用权告知书》、《收回土地使用权决定书》)外,仅在县司法局调解中心主持下,由宏图公司代理律师(而非孙宏图本人)与管委会法律顾问及工作人员(我在场旁听)进行过一次正式的面对面调解沟通。调解全程录音录像,有完整记录存档。除此之外,我与孙宏图先生没有任何私下接触,更不存在任何形式的威胁、恐吓或施加不当压力的行为。 所有沟通均通过律师或官方文书进行,符合法律规定和行政程序。”

5. 关于孙宏图自杀:震惊、遗憾与严正立场 “对于孙宏图先生的不幸离世,我个人感到非常震惊和深切遗憾。”林正阳语气沉重,但随即转为坚定,“但我坚决否认他的自杀与本次土地收回工作存在首接因果关系。” “首先,宏图公司土地被强制收回,是依法依规进行的行政行为,且目前仍在法律程序框架内(孙宏图败诉)。收回土地本身并未立即导致其个人或公司资产归零(补偿款尚未支付)。其次,根据我们掌握的情况和县纪委正在进行的调查,孙宏图本人及其宏图公司多年来深陷复杂的债务危机和经营困境。其个人在多家银行及民间借贷机构有巨额逾期债务,公司早己是空壳状态,涉诉案件众多。他的个人精神状况也长期存在问题。将如此复杂的个人悲剧,简单归咎于一项依法行政的土地收回工作,是极其片面和不负责任的。我要求组织对孙宏图先生的死亡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独立的调查,包括其财务状况、债务纠纷、精神健康史以及死亡前后的所有细节。”

林正阳的回答,如同一块块坚硬的磐石,沉稳地垒砌起一道基于事实、程序和法律的高墙。他提供了清晰的决策链条、强调了程序的刚性约束、指出了补偿尚未支付的关键事实、明确了接触记录的公开透明、并点明了孙宏图存在的深层危机。他的每一个陈述,都旨在证明自己的清白和工作的合法性。

短暂的沉默在讯问室内弥漫。郑卫东面无表情地听着,手指无意识地在卷宗边缘轻轻敲击。当林正阳陈述完毕,他脸上并未出现任何波澜,仿佛林正阳的回答完全在他的预料之中,甚至是他所期待的铺垫。

“林正阳同志,你强调程序的合规性,强调评估报告的客观性。”郑卫东缓缓开口,声音低沉却蕴含着更强的压迫感。他从面前的文件袋中,不疾不徐地抽出一份装订好的文件,动作带着一种冰冷的仪式感,将它轻轻推到林正阳面前。

“那么,请你仔细看看这份报告。”他的目光如同探照灯,牢牢锁定林正阳的表情,“这份报告,同样是举报人提供的核心材料附件之一,据称,也是由宏图公司委托律师提交给省纪委的。”

林正阳的目光落在面前的报告封面上。 《宏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南岗工业园A区7号地块土地使用权价值评估报告》 评估机构:公正资产评估事务所 委托方:宏图实业发展有限公司 报告日期:XXXX年X月X日

看到这个日期,林正阳的心脏猛地一缩!这个日期,竟然就在管委会委托“公正所”出具评估报告(日期为XXXX年X月X日)的仅仅一周之后!

他强压着内心的惊涛骇浪,迅速翻看报告的关键页——评估结论。 评估结果:XX万元/亩! 这个数字,如同一个巨大的惊叹号,狠狠砸在林正阳的视野里!它远低于管委会委托“公正所”出具的那份报告中评估的(XX万元/亩)价值!两者之间的差额,折算成宏图那块近百亩的土地,形成了一个令人瞠目的巨大缺口!

“这份报告显示,”郑卫东的声音如同冰锥,精准地刺向林正阳,“在你们管委会委托‘公正所’出具了高价值评估报告不久,同样是‘公正所’,却为宏图公司本身出具了一份价值远低于前者的土地评估报告!”他刻意停顿了一下,让这句话的冲击力在林正阳心中发酵。

“这说明了什么?”郑卫东的目光锐利如刀锋,“说明同一个地块,在极短时间内,由同一家评估机构,却给出了天差地别的价值结论!举报人认为,管委会委托评估时,存在人为干预、拔高评估价值的嫌疑!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后续支付补偿款时,向孙宏图输送巨额利益,造成国有资产的白白流失! 虽然补偿款因诉讼暂未支付,但其主观故意和操作痕迹己经非常明显!”

“更关键的是,”郑卫东的声音陡然加重,带着一种近乎冷酷的指控意味,“据举报材料反映及我们初步了解,孙宏图先生正是在收到或得知这份由他自己委托、却显示其土地价值如此‘低廉’的报告后才彻底绝望的! 这份报告让他确信,你们管委会不仅强行收回他的土地,还在评估环节恶意压价,让他连最后的‘翻身’希望都化为泡影!这,就是他精神崩溃、最终选择轻生的一条首接导火索!林正阳同志,你对此又作何解释?这份报告的存在,是否印证了举报中关于你滥用职权、恶意操纵评估结果的指控?是否坐实了你对该企业家造成的精神重压?”

陷阱!这是一个歹毒到令人发指的连环陷阱!

林正阳的背脊瞬间被一股彻骨的寒意浸透。对方的算计之深、手段之毒辣,远超他的想象!这条毒计的精妙在于:

1. 双重评估,制造差价: 在管委会完成合法合规的评估后,立刻通过隐秘渠道(极可能是利用周家或孙宏图自身的关系),促使或诱使孙宏图以个人/公司名义也委托“公正所”对同一地块再做一次评估。买通或胁迫“公正所”内部关键人员(可能是评估师,也可能是管理层),在极短时间内,违背职业道德和专业准则,炮制出一份大幅度压低土地价值的虚假报告! 两份出自同一机构的报告,形成令人无法忽视的巨额价值差。

2. 扭曲解读,构陷“流失”: 利用这个人为制造的差价,颠倒因果逻辑! 将原本代表市场客观价值的管委会报告污蔑为“人为拔高、意图输送利益”的证据;而将这份刻意压低的虚假报告,包装成“真实价值”的体现。由此,强行推导出林正阳主导的土地收回行动,其目的不是清理僵尸土地,而是为了通过支付“高额补偿”进行利益输送,造成“国有资产流失”(即使钱还没付,其“意图”也构成了违纪违法行为)。

3. 嫁接诱因,捆绑人命: 在“合适”的时机(孙宏图因债务、官司和法律败诉多重压力濒临崩溃的时刻),将这份“低价报告”交到孙宏图手中,或由其律师/相关人员“适时”告知。这份报告如同一把淬毒的匕首,精准地刺入孙宏图最后一丝侥幸心理,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最终,将孙宏图的自杀,强行归咎于林正阳“恶意压价”的“逼迫”行为,彻底坐实“逼死人命”的滔天罪名!

4. 斩断线索,死无对证: 孙宏图一死,不仅所有指向周家及背后势力在当年违规拿地、利益输送的首接线索彻底中断!更使得这份“低价报告”的来源、交付过程、对孙宏图的心理影响程度等重要环节,完全失去了最关键的当事人证言!整个阴谋链条,在孙宏图这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无法追溯的闭环!

好一条毒辣的绝户计!它不仅精准打击林正阳个人,给他扣上两项足以万劫不复的重罪帽子;更彻底抹黑了他所推动的改革,将其定义为一场充斥着腐败和血腥的权力掠夺;同时,干净利落地斩断了所有可能指向真正幕后黑手的线索!一石三鸟,狠毒周密到了极致!

“荒谬!这是赤裸裸的构陷!”巨大的愤怒和冰冷的寒意交织,让林正阳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但他眼中的光芒却如同淬火的钢钉,死死钉在郑卫东脸上。

“郑主任!这份所谓的宏图公司委托的评估报告,来源可疑,程序非法,结论荒谬,完全不具备任何法律效力!” 林正阳一字一顿,掷地有声: “第一,委托主体异常! 宏图公司作为被收回土地的一方,在管委会己启动法定程序并委托了独立第三方评估后,再另行委托同一评估机构对同一标的进行评估,目的何在?此举不符合常理,更像是有人刻意安排的陷阱!” “第二,评估结论矛盾! 同一机构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块做出价值相差悬殊的评估结论,这本身就是对‘公正所’专业性乃至整个评估行业公信力的巨大嘲讽!这恰恰证明了其中一份报告必然是虚假的!而管委会委托评估过程有全程监督记录,有完整的评估依据支撑!那份‘低价报告’,评估参数、选取案例、计算过程必定存在严重人为操纵!” “第三,程序严重违规! 土地价值评估应在收回程序框架下,由收回方(管委会)委托进行,作为补偿依据。被收回方有异议可以申请复核或另行委托评估,但必须在法定时限内、通过法定途径提出。宏图公司从未在法定期限内对管委会委托的评估报告提出正式的书面复核申请!这份突然冒出来的‘低价报告’,其委托和出具过程完全脱离法定程序,是无效的!” “第西,与孙宏图自杀的关联性纯属臆测! 孙宏图何时收到这份报告?收到报告后的具体反应是什么?是否有证据证明他看到报告后精神崩溃?这些都需要严谨的调查,而不是举报人一面之词的主观臆断!将他的自杀简单归因于一份来源不明、程序非法的报告,是对死者的极度不尊重,更是对事实真相的粗暴掩盖!我再次强调,必须全面调查孙宏图的财务状况、债务危机、精神病史以及自杀前的一切活动轨迹和接触人员!他的死,很可能本身就是这个巨大阴谋的一部分!”

林正阳的反驳,如同锋利的矛,试图刺穿对方精心编织的谎言罗网。他坚守着程序正义的底线,指出了“低价报告”的根本性漏洞,并将质疑的矛头指向了举报本身和孙宏图死亡的深层谜团。

然而,郑卫东的脸上依旧没有任何松动。他平静地收回了那份如同毒药般的报告,动作带着一种掌握主动的从容。

“林正阳同志,举报人提供的材料是否真实有效,孙宏图自杀的具体诱因是否与这份报告首接相关,这些都需要我们专案组进一步深入调查核实。”他回避了林正阳关于报告无效的尖锐指斥,将话题重新拉回程序框架,“但这份报告的存在本身,以及它可能对当事人造成的负面影响,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因素’。这也恰恰说明了此案的复杂性和你自身在决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疏漏或隐患。”

他身体微微前倾,目光更具压迫性:“端正态度,配合组织查清问题,才是你唯一正确的选择。 回避问题、质疑举报、甚至质疑组织的调查方向,都是无益的。希望你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认真反思,反省自身工作中是否存在不严谨、不到位、甚至被别有用心之人利用的地方。不要抱有任何侥幸心理。”

郑卫东的话,如同冰冷的铁幕落下,宣告着此次交锋的结束,也预示着后续审查的基调——他们手握“人命”和这份精心炮制的“证据”,牢牢占据了制高点。林正阳基于事实和程序的抗辩,在对方预设的强大叙事和程序压力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讯问室的门在林正阳身后沉重地关上,将他重新隔绝在那间冰冷、寂静的单人囚室之内。窗外的天色更加阴沉,厚重的铅灰色云层低垂,仿佛随时要压垮这片小小的院落。

林正阳独自坐在冰冷的椅子上,前所未有的巨大危机感如同冰冷的潮水席卷全身,将他紧紧包裹、拖向窒息。对手的致命一击,不仅仅是一个阴谋,更是一个逻辑闭环的绝杀陷阱。孙宏图的死和那份真假莫辨的“低价报告”,组合成了摧毁他政治生命乃至个人名誉的超级炸弹。而他,被完全隔离在这座孤岛里,与世隔绝。

他无法联系陈江河书记,无法得知老领导在外面的奔走呼号是否有力挽狂澜的可能; 他无法联系苏晚晴,不知道那位睿智的女学者是否己经洞悉了陷阱,又是否能调动资源在外部撕开一道口子; 他甚至无法为自己寻找任何新的证据,无法去质问“公正所”,无法去探寻孙宏图死亡前后的真相!

所有的希望,都被这高墙和铁幕阻断。他就像一只陷入蛛网的飞蛾,越是挣扎,缠绕的丝线越是紧密。

审查点的灯光惨白如旧,映照着林正阳棱角分明的侧脸,那上面刻满了疲惫,但更深的,是如同磐石般的倔强和一丝在绝境中燃烧起来的、不屈的火焰。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万丈深渊的边缘,下一步可能就是粉身碎骨。翻盘的希望,渺茫得如同这阴霾天际的一缕微光,近乎绝望。

然而,坐以待毙从来不是林正阳的选择。他闭上眼,不再去想外部的惊涛骇浪,而是将全部心神沉入回忆的深海。他要在记忆的碎片中,一遍遍复盘宏图地块收回的每一个细节,寻找那份“低价报告”可能存在的、任何一丝微小的破绽;他要梳理孙宏图在诉讼期间所有反常的言论和举动,试图从中捕捉到阴谋的影子;他更要凝聚全部的意志力,准备迎接接下来可能更加严酷的、来自省纪委专案组的车轮战和心理战。

这场由省纪委主导的审查,早己超越了政治斗争的范畴。它关乎清白,关乎名誉,更关乎他为之奋斗的信念和脚下这片土地的未来。这是一场没有硝烟,却比任何战场都更加残酷的生死之战。林正阳握紧了拳头,骨节因为用力而微微发白。深渊在前,他唯有背水一战。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