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达康带着他那股标志性的、雷厉风行的气势,离开了。
他给李承烽留下的,是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三年之约”。
以及,一个充满了审视、挑战,和一丝……隐秘期待的眼神。
办公室的门被关上。
空气中,仿佛还残留着两位“李姓”强人,刚才那场高强度思想碰撞后,留下的、如同电离般的灼热气息。
祁同伟和许半夏,快步走了进来。
他们的脸上,都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震撼。
“书记,”祁同伟的声音,带着几分不解,“我们……真的要把整个大风厂,都搬到林城去?那里的情况,比光明县,恐怕还要复杂。”
许半夏也蹙着她那好看的眉头。
“从商业角度看,李书记,这是一个风险极高的决策。整体搬迁的成本,是一个天文数字。而且,林城作为一个资源枯竭型的老工业城市,它的投资环境,几乎为零。”
他们说的,都是最现实的问题。
李承烽没有立刻回答。
他只是缓缓走到那张巨大的汉东省地图前,目光,落在了“林城”那两个字上。
“你们说的,都对。”
他平静地开口。
“但你们,只看到了风险。”
“而我,看到的,是机会。”
他转过身,看着自己这两位最核心的盟友,眼神里,燃烧着一种足以燎原的火焰。
“赵立春为什么要封锁我们?因为我们在他的地盘上,动了他的蛋糕。我们在京州,做得再好,也始终是在他的眼皮子底下,螺蛳壳里做道场。”
“而林城,不一样。”
“那里,是一片被所有人,包括赵立春,都遗忘了的、价值连城的‘废墟’!”
他一字一顿地说道:“我们去那里,不是去‘逃难’,而是去**‘另立山头’**!去建立一个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不受任何人掣肘的、全新的工业根据地!”
“至于风险……”
他笑了。
“这个世界上,还有比‘没饭吃、没希望’,更大的风险吗?”
第二天。
大风厂那间破旧的、充满了铁锈味的工会活动室里,人头攒动。
近百名大风厂的工人代表,将这间小小的屋子,挤得水泄不通。
他们的脸上,写满了焦虑、不安和最后一丝渺茫的希望。
他们都在等一个人。
等那个在一个多月前,向他们许下“一月之约”的,李副书记。
当李承烽,在郑西坡的陪同下,走进活动室时。
所有的目光,都瞬间,聚焦在了他的身上。
李承烽没有坐到主席台上。
他只是像上次一样,随意地,拉了张椅子,坐在了工人们的中间。
他没有说任何一句官话。
他只是看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用一种无比郑重的语气,说出了第一句话。
“各位师傅,各位兄弟姐妹。”
“我们,回家吧。”
回家?
所有人都愣住了。
李承烽站起身,走到墙上那张早己泛黄的京州市地图前。
他指着地图,声音,传遍了整个活动室。
“我知道,在座的很多人,包括郑西坡主席,你们的根,其实不在京州。”
“你们的家,在三百多公里外的,林城。”
“当年,你们响应国家的号召,背井离乡,来到京州,为大风厂,为这座城市的建设,付出了你们的青春和血汗。”
“而现在,”他的声音,陡然拔高,“这座城市,却己经没有了你们的位置!”
“他们,拿走了你们的股权,抢走了你们的土地,还想……拿走你们最后的、赖以生存的饭碗!”
“既然,这里不留我们。”
李承烽的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那我们就……带着我们的工厂,带着我们的技术,带着我们自己的股权,回到我们自己的家乡去!”
“我们去林城!”
“去那里,重建一个崭新的、比以前好上一百倍、一千倍的、真正属于我们工人自己的……新大风厂!”
这番话,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所有工人代表的心中,激起了千层巨浪!
震惊,不解,然后是……一股被压抑了太久的、难以抑制的激动!
“回……回家?”
一个年长的老师傅,颤抖着声音问道,“李书记,这……这怎么可能?把整个厂子,都搬走?”
“为什么不可能?”
李承烽拿出了那份,他早己准备好的、简化版的**《光明模式2.0之新大风工业集团规划方案》**。
他将方案,分发给每一个工人代表。
“钱,我们有。红星集团和新的投资方,会注资一个亿!”
“地,我们有。林城有的是被废弃的、廉价的工业用地!”
“人,我们更有!”他看着在场的所有工人,“你们,就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我们会用最好的设备,把你们,重新武装起来!”
“最重要的是,”他看着郑西坡,一字一顿地说道,“在新工厂,所有工人的股权,将得到百分之百的承认和保障!你们,将是工厂,唯一的主人!”
李承烽的“迁都”计划,正式启动。
这是一场,堪称史无前例的、涉及到数千个家庭、上万吨设备的“大迁徙”。
整个京州,都被李承烽这石破天惊的大手笔,给彻底震动了。
祁同伟,这位新上任的公安局长,展现了他强大的组织和协调能力。他负责整个搬迁计划中,最复杂、也最重要的“人”的部分。
他和郑西坡一起,在短短一周内,就完成了所有一千三百多户家庭的意愿登记、财产统计和安置协调工作。
许半夏,则动用了她商业帝国的所有能量。
她旗下的物流公司,调集了上百辆重型卡车,组成了一支钢铁洪流,开始对大风厂那些虽然陈旧、但依旧可以使用的设备,进行专业的拆解、打包和运输。
而李承烽本人。
则在计划启动的第三天,再次,踏上了前往林城的路。
这一次,他要去见的,是那本《袍泽录》上,另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
一个,足以让整个林城的工业界,都为之震动的名字。
前林城第一纺织厂的传奇厂长,“铁手”王。
——王建国。
林城市,一间破败的、充满了机油和汗水味道的汽车修理铺里。
李承烽见到了这位传说中的“铁手”王。
他己经不再是当年那个叱咤风云的国企厂长。
岁月,将他打磨成了一个沉默寡言、两鬓斑白、手上沾满了油污的修车老师傅。
当李承烽,说出“李云龙”这三个字时。
这位老人,只是浑身一震,然后,沉默地,将手中的扳手,擦了又擦。
许久,他才沙哑地开口。
“……团长他……还好吗?”
“我爷爷,己经走了很多年了。”李承fone轻声回答。
王建国的身体,再次一僵。
眼眶,瞬间就红了。
李承烽没有说太多废话。
他只是将那份关于“新大风工业集团”的规划方案,放在了王建国那张油腻腻的桌子上。
“王叔,”他说,“我爷爷不在了。但我们这些做小辈的,想把他当年没打完的仗,接着打下去。”
“我们,想在林城这片废墟上,重新建一座厂,一座能让所有工人,都首起腰杆、有尊严地,吃饭、挣钱、养家糊口的厂。”
“这个厂,现在,缺一个能镇得住场子、懂技术、也懂工人的……领头人。”
“我来,就是想问您一句。”
“这根担子,您这把老骨头,还……扛得动吗?”
王建国看着那份规划方案,看着那上面描绘的、那个让他既熟悉又陌生的、充满了希望的未来。
他那双早己被岁月磨平了所有棱角的眼睛里,一点一点地,重新,燃起了一团,名为“理想”的、久违的火焰。
他抬起头,看着李承烽那张年轻、却又无比坚定的脸。
许久,他咧开嘴,笑了。
那笑容,像生了锈的机器,却又充满了力量。
“好!”
“我这把老骨头,就再陪你这个李家的小子……”
“……疯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