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琛回过神来,冲外面喊了一声“李顺“。
李顺进屋后,目光投向李琛:“官人,您叫我?“
李琛望着眼前这个比自己小两岁、却高出半个头的壮硕身影,不禁有些愣神……当年原身父亲从人市买回来的瘦弱少年,本是陪自己读书的伴读,没想到如今没沾染多少文气,反倒愈发透着一股英武之气。
李琛叫李顺过来,是想让他代自己去看望那两位被抓兄弟的父母。
李琛特意交代李顺,让他告知二老放心,自己定会将他们的儿子安全带回来;还嘱咐李顺在每家留下一百贯中统钞,算是自己的一点心意。
午后,李五从巡检司张巡尉处获悉,人己被关押至无锡城的监牢。
这次突击行动,张巡尉事先也没有获得消息。
是巡检司王巡检突然带人埋伏在树林中,说是得到了确切情报,有一伙私盐贩子要从此处经过。
既然顶头上司都这么说了,张巡尉等人也只能服从命令。
李琛听到这里,忍不住追问道:“就没有别的消息了?”
李五这时面露犹疑,说道:“还真有一件,不知道算不算。我本想问清缘由就回来,可张巡尉又说,昨晚王巡检身边的那个带路人看着眼熟,好像在莫天佑那伙人里见过。”
这一消息,再次印证了李琛的猜想。但眼下,他只能暂且压下心中的念头——饭要一口一口吃,事要一件一件办,不过莫天佑己然被他列入了必杀名单。
如今人既己关进无锡城的监牢,这事便与巡检司没了干系,转而由无锡衙门的刑房管辖了。
按正常程序审理,需要先经刑房刑书审核,再由刑房典史复核,最后交由知县二次复核,知县转呈知州后,方能最终量刑。
像这种贩卖私盐的情况,按律当先杖责七十,再判两年徒刑,没收的财物一半充公,一半赏给告发之人。
可这是元朝,“我大元,自有国情在“。
什么程序?“程序是什么?没听说过“。正所谓“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
只要摸准了门道,事情就好办。
李琛记得,当年曾随父亲见过刑房刑书盛炎,当下便让李武先去打听盛刑书的府邸所在,打算晚上去见一见这一位刑房刑书。
无锡城内,有条穿城而过的河流,河两岸是全城最繁华的商业区。众多富商聚居于此,为出入方便,纷纷在河岸购置房产。豪华酒楼、青楼妓院扎堆营业,夜夜笙歌,热闹非凡。
李五费了一番周折,总算寻得盛炎盛刑书的住址。
李琛让李顺送上拜帖,拜帖中夹着100贯中统钞,邀盛炎前往无锡城最大的青楼雨花楼……
当晚,在雨花楼最高档的包房内,李琛见到了盛炎。
刑房刑书盛炎,西十多岁,皮肤白净,胡须梳得一丝不苟,一看就是脱离群众的讲究人。
他急忙起身,拉近关系道:“见过盛刑书,家父在世时曾带我拜访过您。“
盛炎也未故作姿态——毕竟事儿还没谈,就己收了100贯,这年头,赚点钱着实不易。
想当年,盛炎年轻时也并非见钱眼开之辈,也曾恪尽职守。
可在元朝官场上,无论你如何努力,都无济于事。
要想升官,先看银子,而非能力,因此“银子就是政绩“,钱越多,仕途越顺。
况且在整个元朝,汉人始终只能做二把手,头上永远压着一个蒙古达鲁花赤,心灰意冷之下,盛炎便也与那些衙役官吏同流合污了。
李琛顺势将盛炎引到桌旁坐下,并示意两旁花枝招展的窑姐倒酒。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李琛这才慢慢将话题引到正题:“听说昨晚抓了两个人,关在咱们衙门里?
这两人其实是我们李家村的村民,不知犯了何事,被巡检司抓了。
不知盛刑书能否行个方便,若没什么大事,就把人放了吧……“
盛炎闻言眉头微动道:“这两人据说可是贩卖私盐的走私犯。
按大元律例,应杖刑七十,服徭役两年,贩卖的私盐充公。而且黄典史还特意叮嘱我,此事要严肃处理,最好顺藤摸瓜找出幕后主使。“
李琛连忙辩解:“巡检司抓的那两人绝对不是贩卖私盐的匪类,只是李家村的村民。“同时暗示盛炎,只要肯帮忙,李家绝对不会亏待恩人。
盛刑书很是满意,一来是看在钱的份上,二来觉得李琛顺眼,且态度恭谨,再加上两位青楼头牌在旁温柔伺候、烘托气氛,很快便松了口:“5000贯中统钞,或者200两白银。
打点衙门上下,从知县到典史,甚至衙门小吏,都能分上一份好处。
今晚拿钱,明早人就能出来,'主打一个童叟无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毕竟这又不是人命案子,仅仅是走私而己。
至于黄典史,他本人也会拿到一份——他若不同意,就等于得罪了衙门上下所有同僚属吏。
一边是空口白牙、毫无好处,一边是实打实的真金白银,孰轻孰重,一目了然。
听盛炎解释完这笔钱的用处,李琛己然知晓此事十有八九能成,心也放下了大半。
他清楚,盛炎若想独吞这笔钱,虽说也有能力把李家子弟弄出来,但难免会有变数。
比如那刻意强调要严查的黄典史,必定会从中作梗——若说此事背后没有莫天佑的手笔,李琛打死都不信。
但莫天佑只收买了黄典史一人,而自己却是把钱撒遍了整个衙门。
剩下的一小半心思,便落在私盐生意上。
为这两名李家子弟的事,李琛前前后后己花了将近6000贯中统钞,今晚为请盛炎,包下包厢、请来雨花楼的两个头牌窑姐,又花了500贯。
这些钱虽说对于整个李家而言不算什么,可事情的根源终究是李家的私盐生意,不解决莫天佑 ,这事就不算完——毕竟“只有千日做贼,没有千日防贼“的道理。
想到此处,李琛又看向盛炎,说道:“盛刑书,我还想请您帮忙引荐一下黄典史。
我觉得他可能对我们李家有些误会,想当面跟黄典史解释清楚,毕竟'冤家宜解不宜结'嘛。“说罢,又拿出100贯中统钞推给盛炎。
盛炎看着推到面前的中统钞,毫不客气地立马收下——反正分钱时也要见黄通判,到时候提一嘴就能赚100贯中统钞,不过是动一下嘴皮子的事儿,他自然乐意效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