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远征离开后的第三天,苏念夏收到了第一封信。
信封上是那熟悉的刚劲字迹,邮戳显示信是程远征抵达新驻地的当天就寄出的。苏念夏捧着信,像捧着什么珍宝似的,一路小跑回宿舍才小心翼翼地拆开。
"念夏:
己安全到达。新驻地比想象中条件好,宿舍是砖房,有独立厨房。窗外有棵老槐树,让我想起向阳村。
团里安排很周到,配了炊事员,但我更想吃你做的红烧肉。
这里春天来得晚,山上还有积雪。战士们说,五月份会开满杜鹃花,到时候拍照片寄给你。
照顾好自己,别光顾着工作忘了吃饭。
远征"
短短几行字,苏念夏翻来覆去看了十几遍,指尖轻轻抚过那些字迹,仿佛能感受到程远征写信时的温度。她立刻从抽屉里拿出信纸和钢笔,趴在桌上写回信。
"远征:
收到你的信了,比医院的挂号信还快!
我这里一切都好。今天接诊了32个病人,陈军医夸我针灸手法有进步。科研项目进展顺利,己经收集了80例病例数据。
食堂王师傅知道你调走了,今天特意给我多打了半勺肉,说'小苏医生太瘦了'。我胖了两斤,你别担心。
对了,小战士的父亲来复查,能拄拐走路了,他非要送我一篮子土鸡蛋,我推辞不过,分给科室同事了。
想你。
念夏"
写完信,苏念夏觉得心里空落落的那一块被填满了一些。她把信装进信封,仔细贴上邮票,准备明天上班路上投进邮筒。
就这样,书信成了两人之间最坚实的纽带。程远征的信总是很简短,但字里行间都是关心;苏念夏的回信则像日记,事无巨细地记录着每一天的生活。
五月中旬,程远征果然寄来了杜鹃花的照片。粗糙的黑白照片上,满山遍野的杜鹃开得热烈,照片背面写着:"想带你来看。"
苏念夏把照片夹在笔记本里,每次翻到都会不自觉地微笑。
六月的一天,苏念夏正在诊室给病人把脉,护士小张神秘兮兮地探头进来:"苏医生,有你的包裹!从部队寄来的!"
下班后,苏念夏迫不及待地拆开包裹——里面是一件崭新的军绿色毛衣,针脚细密均匀,还有一张字条:"这边晚上凉,给你织了件毛衣。第一次织,不好看将就穿。"
苏念夏把毛衣贴在脸上,闻到一股淡淡的樟脑丸味道,没有程远征的气息,但她依然红了眼眶。她无法想象那双拿惯了枪的大手,是怎样笨拙地握着织针,一针一线为她编织温暖。
随后的回信里,她详细描述了同事们对毛衣的羡慕,还附上了一张穿着毛衣的照片。照片上的她站在医院门口,笑容灿烂。
七月初,苏念夏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一个挑战——军医大学招生考试。考试前一天晚上,她紧张得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到凌晨两点,突然听见宿舍楼下有人喊她的名字。
"苏念夏!"
那声音压得很低,但在寂静的夜里格外清晰。苏念夏一个激灵从床上爬起来,掀开窗帘一看——程远征站在楼下,月光把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苏念夏连拖鞋都顾不上穿,光着脚就跑下楼,一头扎进程远征怀里:"你怎么回来了?!"
"请假回来的。"程远征紧紧抱住她,"明天这么重要的日子,我怎么能缺席?"
原来他为了给她一个惊喜,特意请了三天假,坐了一整天的火车赶回来。苏念夏又惊又喜,眼泪止不住地往下掉:"你...你傻不傻啊...这么远..."
程远征用拇指擦去她的泪水:"别哭,明天考试眼睛肿了怎么办?"
那一晚,程远征就坐在苏念夏宿舍的小椅子上,陪她复习到天亮。虽然大部分内容他都看不懂,但他的存在就是最好的安心剂。
考试当天,程远征穿着笔挺的军装,亲自把苏念夏送进考场。门口的卫兵认出他是兄弟部队的参谋长,还特意敬了个礼。
"加油。"程远征轻轻捏了捏她的手,"考完带你去吃好的。"
或许是程远征的归来给了她力量,苏念夏发挥得异常出色,提前半小时就答完了所有题目。走出考场时,她一眼就看到树荫下那个挺拔的身影。
"怎么样?"程远征迎上来,递给她一瓶汽水。
苏念夏接过汽水,咕咚咕咚喝了大半瓶,才长舒一口气:"应该没问题!"
"我就知道你能行。"程远征笑着揉揉她的头发,"走,庆祝一下。"
他带苏念夏去了城里新开的国营饭店,点了红烧肉、糖醋鱼和两碗米饭。这是他们分别后第一次一起吃饭,苏念夏觉得连最普通的白菜汤都格外美味。
"你什么时候走?"吃到一半,苏念夏小声问。
"明天晚上。"程远征给她夹了块肉,"趁你上班的时候走,免得你又哭鼻子。"
苏念夏在桌子底下踢了他一脚:"谁哭鼻子了!"
分别的时刻总是来得太快。第二天苏念夏下班回宿舍,发现程远征己经走了,桌上留着一张字条:"好好吃饭,等我回来。"字条旁边是一盒她最爱吃的大白兔奶糖。
苏念夏把字条贴在床头,每晚睡前都要看一遍。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书信和偶尔的电话成了两人之间最珍贵的联系。
八月底,军医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送到了医院。苏念夏以专业第三名的成绩被录取,成了中医专业年龄最大的新生之一。
"我就说你没问题!"电话那头,程远征的声音因为长途线路的干扰有些失真,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等我回去好好奖励你!"
"谁要你奖励..."苏念夏红着脸小声说,全然不顾科室同事们善意的哄笑。
九月开学后,苏念夏的生活变得更加忙碌。白天在医院实习,晚上去军医大学上课,周末还要整理科研数据。但她乐在其中,每天都过得充实而有意义。
程远征的信依然准时到来,有时还会附上一些当地特产,比如山核桃、野蜂蜜什么的。苏念夏把这些都分给科室同事和同学们,骄傲地说是"我爱人寄来的"。
十一月中旬,苏念夏突然接到通知,她被选中参加军区医疗队,要去边境执行为期一个月的巡诊任务。
"这是难得的机会。"陈军医对她说,"但条件很艰苦,你要考虑清楚。"
苏念夏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出发前,她给程远征写了封长信,详细说明了情况,让他不要担心。
边境的生活确实艰苦。医疗队住的是临时搭建的帐篷,白天巡诊要走十几里山路,晚上还要整理病历到深夜。但苏念夏从不叫苦,反而在给程远征的信中把一切都描述得充满乐趣。
"今天去的是一个高山哨所,海拔三千多米。战士们脸都晒脱皮了,但精神特别好。有个小战士才十八岁,说当兵前从没见过山,现在却守着祖国的最高处..."
"昨天给一位藏族老阿妈看病,她非要送我一条哈达。我不会藏语,她不会汉语,但我们用比划交流得很开心..."
"这里星空特别美,比省城看到的亮多了。我常常看着北斗星,想着你也在看同样的星星..."
程远征的回信充满了担忧,但也为她感到骄傲:"...你比我想象的还要坚强。等任务结束,好好奖励你..."
十二月底,医疗队圆满完成任务返回省城。苏念夏瘦了一圈,但精神奕奕,带回了许多珍贵的临床经验和战士们的感谢信。
让她惊喜的是,程远征竟然请假回来接她。当她在火车站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时,不顾一切地冲过去抱住了他。
"脏..."程远征想推开她,"我身上都是火车上的味道..."
苏念夏把脸埋在他胸前,闷声说:"不管,让我抱会儿。"
那天晚上,程远征亲自下厨,给苏念夏做了一桌子菜。虽然咸淡不一,但苏念夏吃得津津有味,仿佛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
"告诉你个好消息。"饭后,程远征神秘地说,"我申请了调回原部队,己经批下来了。"
"真的?"苏念夏瞪大眼睛,"什么时候?"
"明年三月。"程远征笑着看她,"到时候你军医大学也快毕业了,我们可以一起回省城安家。"
苏念夏高兴得跳起来,扑进程远征怀里:"太好了!我再也不用一个人睡觉了!"
程远征被她逗笑了:"就这么想我?"
"想死了..."苏念夏小声嘟囔,脸埋在他颈窝里不肯抬起来。
春节前夕,苏念夏收到了程远征寄来的年货——一整只火腿、几包干蘑菇和一瓶蜂蜜。包裹里还夹着一封信:"今年春节还是不能一起过,但这是最后一个分开的春节了。等我回来,天天给你做年夜饭。"
苏念夏把火腿切成小块,分给科室同事和邻居们,骄傲地宣布:"我爱人明年就调回来了!"
大年三十晚上,医院安排留守人员一起吃年夜饭。苏念夏和陈军医值班,两人在诊室里用酒精炉煮了饺子,还破例喝了点葡萄酒。
"小苏啊,"陈军医微醺地说,"你这一路走来,我都看在眼里。从当初那个扎不好针的小丫头,到现在能独当一面的医生,不容易啊。"
苏念夏不好意思地笑笑:"都是您教得好。"
"是你自己肯学。"陈军医感慨道,"当初程营长调走,我以为你会跟着去,没想到你选择留下完成学业...有骨气!"
正说着,电话铃响了。苏念夏接起来,是程远征从部队打来的拜年电话。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但听到他的声音,苏念夏就觉得这个年过得圆满了。
三月初,程远征如约调回省军区,升任师部作训科科长。苏念夏也顺利完成了军医大学的学业,拿到了医师资格证书,正式成为军区医院的中医师。
搬进新分到的家属院那天,两人站在空荡荡的屋子里,看着对方傻笑。
"终于有自己的家了。"程远征环顾西周,"得好好布置一下。"
苏念夏从行李中取出一个相框,里面是他们结婚时拍的照片:"放在哪里好?"
程远征接过相框,郑重地放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这里,一进门就能看到。"
那天晚上,他们用从食堂打来的饭菜和一瓶汽水,庆祝新生活的开始。虽然简单,但两人都感到无比幸福。
夜深人静时,苏念夏靠在程远征肩头,轻声说:"这两年...辛苦你了。"
程远征吻了吻她的发顶:"值得。"
窗外,一轮明月高悬,静静地见证着这对历经分离的夫妻,终于迎来的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