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台前的第一步
第二天天还没亮,何记食铺的后厨就亮起了灯。
何雨柱穿着特意改小的旧围裙(李红梅用何大清旧围裙改的),小脸绷得紧紧的,站在比自己矮不了多少的灶台前。何大清打着哈欠,看着儿子这副“如临大敌”的架势,既好笑又有点无奈。
“柱子,学厨艺,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急不得。”何大清搬了个小板凳过来,“你先从最基础的开始——认识调料,练刀工!”
他指着案板旁边一排坛坛罐罐:“这是盐,百味之首,放多放少差之千里。这是酱油,分生抽提鲜,老抽上色。这是醋,米醋酸香,陈醋醇厚。这是糖,提鲜中和。这是料酒,去腥增香。这是香油,点晴之笔……”他一样样介绍着,每种调料都让何雨柱闻一闻,尝一点点(极微量)。
何雨柱认真地听着,记着。炼气一层带来的敏锐五感此刻发挥了巨大作用。他能清晰地分辨出不同酱油细微的豆香差异,能捕捉到米醋和陈醋在舌尖散发的不同层次的酸味,甚至能感觉到糖在味蕾上化开时那细微的甜度变化。这些细微的差别,在何大清看来需要多年经验积累才能把握,但对何雨柱来说,几乎是本能般的感知。
“爹,这老抽……是不是放久了?有点发苦。”何雨柱指着其中一个罐子。
何大清一愣,凑过去闻了闻,又沾了点尝尝,惊讶道:“嘿!你小子鼻子够灵啊!是有点走味了,回头换新的!”他看向儿子的眼神多了几分惊奇。
认识完调料,就是刀工。何大清拿出一根洗好的大白萝卜(普通货色):“刀工是厨子的脸面!练!先练切萝卜片!要薄!要匀!手腕要稳,下刀要准!”
他做了示范,菜刀在他手中如同有了生命,笃笃笃一阵轻响,薄如蝉翼、晶莹剔透的萝卜片便整齐地码在了案板上。
何雨柱接过菜刀。刀很沉,对一个十岁孩子来说。但他调动起体内那丝微弱的气流,灌注到手臂和手腕。瞬间,沉重的菜刀仿佛轻了几分,手臂也稳如磐石。他学着何大清的样子,一手按住萝卜,一手握刀,屏息凝神。
笃!第一刀下去,歪了,切成了厚片。
何大清摇摇头:“手腕别抖!看准了再下刀!”
何雨柱不气馁,调整呼吸,集中精神。气流在体内流转,让他的感知更加敏锐,对手臂力量的控制也更加精细。
笃!笃!笃!
第二刀,第三刀……虽然依旧厚薄不均,但一刀比一刀稳,一刀比一刀准。渐渐地,他找到了那种节奏感。手腕轻抬轻落,刀刃贴着指关节划过(何大清心惊胆战地看着),萝卜片一片片落下,虽然远不如何大清那般薄如纸,但也算得上厚薄均匀了。
“咦?上手挺快啊!”何大清看着案板上渐渐成型的萝卜片,有些意外。他原本以为儿子切不了几刀就会喊累或者切到手。
何雨柱没说话,全神贯注。他沉浸在这种对身体和工具的微妙掌控感中。每一次下刀,都是对力量和角度的精确计算;每一次呼吸,都带动气流的流转,强化着肌肉的控制。他切得越来越快,越来越稳,笃笃笃的声音连成一片,竟也有了几分韵律感。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眼神却亮得惊人。
一上午,何雨柱就在后厨跟萝卜较劲。切完萝卜片切萝卜丝,切完萝卜丝切土豆丝。案板旁边堆起了一座小山。手腕酸胀,手指也被刀柄磨得发红。但他一声不吭,眼神里只有专注和不服输的倔强。
何大清看着儿子那认真的小脸和案板上越来越细、越来越匀的土豆丝,心里的轻视慢慢变成了惊讶,甚至……一丝欣慰。这小子,傻是傻了点,但这股子钻劲儿和韧性,还有这上手的速度……是个学厨的好苗子!
中午饭点临近,后厨开始忙碌。何雨柱暂时放下刀,开始他更重要的“工作”——配菜。用意念从空间“取”出白菜、土豆、青椒、葱姜蒜……清洗、改刀。他动作麻利精准,每一种食材都处理得恰到好处。尤其是空间蔬菜那水灵灵的品相和独特的清香,让何大清每次下锅前都忍不住多闻两下。
“柱子,醋溜白菜!大火!”何大清在灶台前喊。
“来了!”何雨柱立刻递上早己切好的、晶莹剔透的白菜梆子和撕好的菜叶。
热锅凉油,刺啦!蒜末辣椒爆香!何大清熟练地翻炒,空间白菜特有的清甜鲜香瞬间爆发!
“醋!沿着锅边淋!”何大清吩咐。
何雨柱精准地拿起醋壶,手腕一抖,一道棕黑色的醋线准确地沿着滚烫的锅壁淋下,滋啦一声,浓郁的醋香混合着锅气升腾而起!
“盐!少许糖!勾芡!”
何雨柱如同最默契的副手,调料精准递到何大清手边。
父子俩在烟火缭绕的灶台前配合默契。何大清负责掌控全局和最后的颠勺调味,何雨柱则负责最基础的备料和最关键的调料投放。他那双被灵气滋养过的眼睛,仿佛能看透食材在锅中微妙的变化,对火候和调味时机的把握,有时甚至能提前何大清半拍做出反应。
一盘盘香气西溢的菜肴飞快出锅。何雨柱看着食客们大快朵颐的满足表情,闻着空气中弥漫的饭菜香,感受着灶台传来的热浪,心中充满了成就感。这不仅仅是赚钱,更是一种创造美味的艺术!而掌控这门艺术,就是他通往目标的第一步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