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洪武风云录
大明洪武风云录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洪武风云录 > 第23章 初步硕果,龙颜大悦

第23章 初步硕果,龙颜大悦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洪武风云录
作者:
上山的道
本章字数:
6834
更新时间:
2024-12-13

破晓时分,天边才刚刚泛起鱼肚白,淡薄的晨雾还如轻纱般缥缈地笼罩着大地,编纂《元史》的史馆却早已灯火通明,宛如漆黑夜幕中一颗倔强闪耀、永不黯淡的孤星。馆内,烛火摇曳,光影在堆积如山的古籍典册间晃荡跳跃,映照着一群为史志大业殚精竭虑、默默耕耘的身影。

数月以来,这支怀揣史学宏愿的队伍,仿若一群虔诚至极的苦行僧,毅然决然地一头扎进了浩如烟海、繁杂晦涩的史海文山之中,不问昼夜,焚膏继晷。每一个晨曦初露的清晨,他们便伴着窗外的第一声鸟鸣,抖擞精神,全神贯注地埋首于泛黄书页;直至夜深人静,万籁俱寂之时,馆内依旧纸笔作响,他们仿若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沉浸在历史的长河里,执着地追寻着那些被岁月尘封的真相。

史馆之中,弥漫着陈旧纸张独有的腐朽气息,与新鲜墨汁散发的馥郁香气相互交融,形成了一种别具一格、令人心醉神迷的味道。桌案之上,古籍层层堆叠,几无立锥之地,那些历经沧桑岁月的书页边角,因反复被人翻阅,早已微微卷起,满是褶皱,仿佛在无声诉说着史官们的勤勉与执着;地上,散落着数不清的写废纸张,密密麻麻的字迹纵横交错,记录着一次次艰难的斟酌、反复的涂改,每一处涂改痕迹,皆是他们对历史真相精益求精、不懈追求的见证。

负责统筹资料的老儒生顾炎,年过半百,岁月的霜雪已早早染白了他稀疏的头发,可他身形依旧挺拔硬朗,面庞清癯,目光如炬,透着历经世事沉淀下来的睿智与坚毅。为了核查一处元初政令推行的细枝末节,他已然连续三日未曾合眼,眼下青黑一片,仿若浓重的墨晕,深陷的眼眸中血丝密布,身形也在过度劳累之下摇摇欲坠,可他仿若浑然不觉自身疲惫,依旧紧握着手中的放大镜,在古籍中逐字逐句地比对甄别,不放过任何一丝可疑线索。

旁边,负责撰写文稿的年轻书生徐渭,一袭洗得发白、打着补丁的长衫,身形清瘦,面庞却因长期熬夜而略显浮肿。只见他手指因长时间握笔,关节处磨出了厚厚的茧子,仿若坚硬的磐石。此刻,他正全神贯注地奋笔疾书,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一行行灵动飘逸、饱含历史韵味的文字倾泻而出,仿若灵动溪水,潺潺流淌,将一段段前朝往事鲜活地呈现在世人眼前。偶尔,他会搁笔揉一揉酸涩的手腕,稍作休憩,可不过须臾,便又似被一股无形力量拉扯着,迅速投身到紧张忙碌的创作之中。

绘图师赵青,则安静地坐在角落一隅,面前摊开着一幅巨大的羊皮纸,他手中握着一支特制炭笔,正专注勾勒着元时疆域图。只见那地图上,山脉巍峨耸立,走势精准无误,似能让人感受到其磅礴气势;河流蜿蜒曲折,奔腾流向远方,仿若能听到那潺潺流水声;城郭标注细致入微,大街小巷、楼宇宫殿皆清晰可辨。稍有一丝不满意,他便皱着眉头,轻叹一声,毫不犹豫地将那部分重绘,力求完美呈现历史上那个庞大帝国的版图风貌。

众人齐心合力,仿若一群技艺精湛的工匠,怀着敬畏之心,精心雕琢着一块举世无双、价值连城的传世美玉。历经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反复打磨,至八月十一日,终于收获了斐然佳绩。一本本厚实沉重的书稿整齐码放在案头,仿若一座座巍峨小山,静静伫立,无声彰显着众人的心血与汗水。初步完成的本纪三十七卷,每一卷都详实记录着帝王们跌宕起伏的生平要事,从登基大典的庄严肃穆,到朝堂决策的风云变幻,再到驾崩离世的黯然落幕,皆历历在目;志五十三卷,宛如一部部涵盖万象的百科全书,天文地理、典章制度、风土人情一应俱全,细致入微地剖析着元朝社会的方方面面;表六卷,以简洁明了的图表形式,巧妙梳理出复杂繁乱的年表、世系,让人一目了然,仿若为读者打开了一扇快速了解元朝历史脉络的便捷之门;列传六十三卷,诸多前朝人物跃然纸上,他们的音容笑貌、性格特点、生平事迹栩栩如生,仿佛穿越时空,鲜活地站在了世人面前。

李善长满怀激动之情,双手缓缓伸出,郑重无比地捧起这摞书稿。那一刻,书稿似有千钧之重,承载着无数个日夜的心血期许、无数史官的壮志豪情,以及整个大明王朝对历史传承的庄重使命。他脚步匆匆,身姿矫健,衣袂随风烈烈作响,仿若怀揣着稀世珍宝,一路进宫。进宫门时,值守侍卫见其神色匆匆,怀中物事又非比寻常,皆肃然起敬,恭敬放行;穿过悠长廊道,脚步声在寂静宫殿内回荡,愈发凸显其急切之心;直奔御书房而去。

踏入房门,李善长微微躬身行礼,脸上堆满了抑制不住的喜色,声音因激动而微微发颤:“陛下,幸不辱命,初版书稿已成,可呈御览!” 说罢,双手高高举起书稿,呈至朱元璋面前,眼中满是期待与自豪。

朱元璋端坐于那雕龙刻凤、金碧辉煌的龙椅之上,身着一袭绣龙黑袍,黑袍上金线绣成的巨龙张牙舞爪,栩栩如生,头戴十二旒冕旒,珠帘垂落,微微晃动,遮挡住了他部分冷峻面容,却难掩双眸中透出的锐利光芒。听闻李善长此言,眼中瞬间闪过一丝难以掩饰的光亮,仿若破晓时分穿透云层的第一缕曙光,迫不及待地伸出手,接过书稿,轻轻搁置于龙案之上,随即俯身翻阅。

他时而蹙眉沉思,仿若陷入了错综复杂的历史迷局之中,试图拆解前朝帝王每一项决策背后深藏的考量与权衡,眉心处那道深深沟壑愈发明显;时而微微颔首,许是读到某处精彩绝伦的史实陈述,对史官们细腻入微、生动传神的笔触深感满意,嘴角不自觉上扬,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诸位爱卿辛苦,这开篇写得详实有序,大事脉络清晰,可见用心。” 言罢,他缓缓翻过一页,目光愈发锐利,如同一柄出鞘利剑,审慎地审视着每一行文字,继而话锋一转,神情变得凝重起来,“然朕观之,有些细节尚缺雕琢。这宫廷秘辛、朝堂争斗,描绘得有些流于表面,仅触及皮毛,未深挖背后错综复杂的权谋纠葛,那些隐藏在暗处的利益纷争、人心算计,皆未能淋漓尽致地展现;民间民生疾苦,笔墨也稍显单薄,百姓日常的衣食住行、柴米油盐,以及苛政压迫下的哀怨呼声,尚缺详实记录。后续仍需努力啊。”

朱元璋当下传令,犒赏史馆众人。此消息仿若一阵春风,轻盈拂过,迅速吹遍了应天府的大街小巷、角角落落。街头茶馆里,茶香袅袅,热气腾腾,宾客云集,喧闹非凡,众人正围坐一团,谈天说地,分享着市井生活的琐碎趣事。百姓甲是个热心肠、性格豪爽的中年汉子,每日劳作之余,最大的乐趣便是来这茶馆听书喝茶,放松身心。听闻此事,猛地一拍大腿,那声响仿若一声惊雷,引得周围人纷纷侧目,他却浑然不顾,满脸兴奋地赞叹道:“当今陛下重视修史,往后咱平头百姓也能知晓前朝事儿了,真乃文化盛事!以前呐,就时常好奇元朝咋个兴起,又咋个衰败的,心里跟猫抓似的,这下可算有盼头咯!往后闲来无事,便能翻翻这史书,跟老伙计们唠上一唠,也能涨不少见识。”

百姓乙是个年轻后生,读过些书,心怀一腔对文化诸事的热忱与向往,此刻也放下手中茶碗,微微颔首,附和道:“听闻那些史官没日没夜翻书查证,为了个史实争得面红耳赤、不可开交,反复核实再核实,那股子认真劲儿,真让人佩服!这史书写出来,不光能解咱百姓心里的疑惑,也是给后世子孙留了件无价宝贝。希望他们早日修成完整《元史》,咱好细细品读,领略前朝风采,汲取历史教训。”

这时,茶馆角落里,一位前朝遗老默默独坐,仿若被世人遗忘的孤岛。他身着一袭陈旧褪色、满是补丁的长袍,双手颤抖着捧起一杯热茶,缓缓送至嘴边,轻抿一口,眼眶却在不经意间泛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旁人瞧见他这副模样,心生好奇,凑近轻声问道:“老先生,您这是咋了?可是身子不舒服?” 遗老缓缓放下茶杯,长舒一口气,抬手用袖口轻轻擦拭眼角泪花,声音略带哽咽:“老夫原以为前朝往事会随岁月无情尘封,消散于历史长河之中,不想今朝有陛下这般英主,率众史官不辞辛劳,全力打捞历史,力求如实记载。老夫亲历过元末乱世,眼睁睁看着诸多亲朋丧生战火,流离失所,那些苦日子,至今想来仍不堪回首。但愿这《元史》修成之后,后人能从字里行间汲取教训,莫要重蹈覆辙,再遭那般战乱离苦。” 众人闻言,皆心生感慨,茶馆内一时静默无声,唯有茶釜中沸水翻滚的咕噜声,仿若在为遗老的一番话默默叹息。

而在史馆,众人领受犒赏,却未因一时荣耀而有半分松懈。李善长神情庄重,目光坚定,抬手示意众人安静,高声说道:“陛下既有夸赞,也指出不足,往后咱们更得打起精神,不可懈怠!顾老,您经验丰富,目光如炬,还得劳烦您继续深挖元廷秘档,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徐渭,你的文字灵动出彩,但雕琢功夫仍需加把劲,要把史实背后的深意、人物的心路历程刻画得更为细腻深刻;赵青,疆域图有些偏远之地尚待完善,细节之处还需精雕细琢。大伙齐心协力,定要修成一部毫无瑕疵、流芳百世的《元史》!” 众人齐声应和,声震屋瓦,气势如虹,旋即又各自埋头书卷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