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69章 李芾苦战

第69章 李芾苦战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14156
更新时间:
2024-12-11

德佑元年九月,苍穹之下,潭州城如同一座孤独的堡垒,被敌军如潮水般层层围困。秋风瑟瑟,旌旗猎猎作响,空气中弥漫着紧张而压抑的气息。

宋湖南安抚使兼知州李芾,身披锃亮的铠甲,头戴威武的战盔,神色冷峻地伫立在城楼之上。他那深邃的眼眸凝视着城外黑压压一片的敌军,心中燃烧着不屈的火焰。他紧紧握着剑柄,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仿佛那剑柄便是他守护潭州的信念支柱。

“哼,敌军虽众,我潭州军民亦不会轻易屈服。”

李芾咬着牙,低声自语道。

李芾,字叔章,其先祖乃广平之人,后迁徙至繁华的汴梁。遥想当年,那是一段充满血与火的岁月。

高祖李升,凭借卓越的才学高中进士,为官之时清廉之名远扬。靖康年间,金人如恶狼般凶猛扑来,攻破了汴梁城。那一日,街道上弥漫着死亡的气息,金人的利刃无情地逼迫着李升的父亲。李升没有丝毫犹豫,一个箭步冲上前,将父亲护在身后,怒目圆睁,大声怒吼:

“尔等蛮夷,休得伤我父!”

他挥舞着拳头,与父亲一同与金兵展开殊死搏斗。刀光剑影中,李升尽显英勇无畏,然而终究寡不敌众,父子二人最终壮烈牺牲,他们的壮举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铭刻在家族的历史长河中。

曾祖李椿怀着满心的悲痛,带领着家人辗转迁徙至衡州。从此,家族便在衡州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

李芾自幼便展现出非凡的聪慧与机智。少年之时,他便胸怀大志,立志要成就一番伟业。他为自已的书房取名为“无暴弃”,以此激励自已永不放弃。

一日,大学者魏了翁偶然路过,见到李芾,只见他气宇轩昂,言行举止之间颇有先祖之风。魏了翁心中赞叹不已,欣然为其书房改名曰“肯斋”。

初时,李芾以父荫补任南安司户之职。随后,他被征召为祁阳尉。那时的祁阳,正遭受着饥荒的残酷折磨,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李芾一到任,便立刻马不停蹄地投入到赈济灾民的行动中。他身着朴素的衣衫,脚踩泥泞的道路,带着手下的人穿梭在破败的街巷里。

每到一处,他都会对着饥民们大声喊道:

“大家莫要惊慌,朝廷不会忘记你们,本官定会让大家有饭吃!”

他的声音坚定而有力,仿佛给绝望中的百姓带来了一丝曙光。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祁阳的灾情很快得到缓解,他的名声也在百姓中口口相传。

后来,他又代理祁阳知县之职。祁阳县里有许多大户人家,仗着权势,横行霸道。前任县令面对他们束手无策,不敢触犯。

然而,李芾却毫不畏惧。他坐在县衙之中,面色冷峻,仔细查阅户籍,准备征收赋税。那些大户人家听闻此事,纷纷前来施压。

“李大人,您可要三思啊,我们可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一个大户傲慢地说道。李芾猛地一拍桌子,站起身来,厉声说道:

“赋税乃国家根本,尔等休要仗势欺人!不论是谁,都必须依法纳税。”

在他的强硬态度下,祁阳的赋役得以公平分配,百姓们对他更是敬佩有加。

此时,永州盗贼四起,如毒瘤般危害着百姓的生活。官府多次招安,却一年多都未能平息。李芾与参议邓坰在议事厅中商议对策。

李芾眉头紧锁,说道:

“此贼不除,百姓难安。邓参议,你有何良策?”

邓坰思索片刻,回应道:

“大人,贼势虽大,但我等可出兵围剿。”

李芾点头道:

“好,那就召集人马,准备出击。”

于是,李芾带领一千三百人马,气势汹汹地直捣盗贼巢穴。

一路上,尘土飞扬,喊杀声震天动地。在激烈的战斗中,李芾身先士卒,奋勇杀敌,他挥舞着长剑,大声喊道:

“将士们,为了百姓,杀!”

士兵们受到他的鼓舞,个个如猛虎下山,锐不可当。最终,他们擒获了贼魁蒋时选父子,余党也随之被平定。

如今,潭州被围,李芾深知此战关乎国家存亡、百姓生死。他在城楼上对着守城的将士们高呼:

“吾等身后是万千百姓,誓与潭州共存亡!”

将士们齐声高呼:

“誓与潭州共存亡!”

在李芾的带领下,潭州军民坚守三个月,大小战数十合。每一场战斗都惊心动魄,血与火交织在一起,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忠勇之歌。

咸淳元年,临安城的天空被一层阴霾笼罩着,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暴。李芾昂首挺胸,迈着坚定的步伐踏入临安府。他身着一袭庄重的官袍,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果敢,整个人散发着一种刚正不阿的气息。

此时的朝堂之上,贾似道正慵懒地靠在太师椅上,眼神中满是傲慢与自负。他微微眯起眼睛,扫视着下方的群臣,嘴角挂着一抹若有若无的笑意。“哼,这天下,皆在我贾似道的掌控之中。”他心中暗自得意。

临安府内,李芾开始着手处理府中事务。他雷厉风行,公正无私,对每一个案件都仔细审查,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那些曾经唯贾似道马首是瞻的官员们,都在暗中观察着这位新上任的知府,心中充满了疑虑。

一日,福王府中传来一阵凄厉的哭喊声。原来,福王府有人仗势欺人,竟将一百姓活活逼死。

消息很快传到了贾似道耳中,他眉头一皱,心中盘算着如何营救福王府的人。

“来人,去通知福王府,此事我自会处理。”

贾似道对着手下命令道。

李芾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

“朗朗乾坤,岂容这等恶事发生!”

他立刻派人调查此事,并准备依法惩处肇事者。

贾似道得知李芾的举动后,连忙派人送去书信。

“李知府,福王府之事,还望高抬贵手。”

信中言辞委婉,却暗藏威胁。

李芾毫不畏惧,当即回信:

“贾大人,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此事不可姑息。”

贾似道见李芾如此不识抬举,气得暴跳如雷。

“好你个李芾,竟敢违抗我的命令!”

他再次派人送信,语气更加严厉。

李芾依旧不为所动,他再次回信:

“贾大人,我身为临安知府,当为百姓做主,不可因权势而枉法。”

两人你来我往,书信辩论不断。最终,李芾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无畏的勇气,将肇事者依法处置。

又一日,李芾带领手下外出巡视检查防火器具。

临安城的街道上,人群熙熙攘攘,热闹非凡。李芾一边走,一边仔细检查着每一处防火设施。阳光洒在他的身上,映照着他严肃的面容。

突然,他发现有一百姓未按规定准备齐全防火器具。李芾停下脚步,严肃地问道:

“你为何不准备防火器具?”

那百姓满不在乎地回答道:

“我是贾似道的家人,谁敢管我?”

言语中充满了傲慢与嚣张。

李芾听后,怒火中烧。

“就算你是贾似道的家人,也不能违反规定!”

他立刻下令将此人杖责。

那百姓大声呼喊:

“我要告诉贾大人,让他收拾你!”

李芾毫不畏惧,大声说道:

“我李芾行得正,坐得端,不怕任何人!”

贾似道得知此事后,气得脸色铁青。

“李芾,你竟敢打我的人!”

他立刻召集手下谋士商议对策。

“大人,不如我们找个罪名,将李芾罢官免职。”

黄万石献计道。

贾似道点头同意,于是指使黄万石污蔑李芾犯有贪赃之罪。

李芾面对污蔑,坦然自若。

“我李芾一生清廉,从未做过亏心事。”

他据理力争,然而在贾似道的权势压迫下,最终还是被罢官免职。

元军气势汹汹地攻取鄂州,战云笼罩下的大地一片萧索。就在这危急时刻,李芾毅然挺身而出,担任湖南提刑之职。

那时,郡县之中盗贼横行,百姓们惊恐万分,纷纷奔逃乱窜。

李芾眉头紧锁,目光中透露出坚定与果敢,他果断下令让所管辖的部下发动民兵自卫。他命人制作了一面黑色的旗帜,发放到各个县,威严地宣告:

“若有作乱者,斩于这旗帜之下。”

百姓们听闻此言,心中稍安,渐渐地恢复了平静。

李芾站在高处,望着下方的人群,大声号召众人发兵抗敌。他精心挑选了三千名壮士,让豪迈的土豪尹奋忠率领他们奔赴前线勤王。

尹奋忠身材魁梧,眼神中燃烧着斗志,他抱拳向李芾说道:

“大人放心,我等定当奋勇杀敌,不负所托。”

李芾微微点头,眼神中满是信任。随后,李芾又另外召集民兵聚集在衡州,加强守备。

未几,贾似道的军队在芜湖溃败的消息传来,犹如一记重锤砸在众人心中。朝廷见状,只好再次起用李芾,任命他为知潭州兼湖南安抚使。

此时,湖北的州郡皆已归附元军,局势越发严峻。李芾的好友满脸忧虑地赶来劝他:

“芾兄,此去潭州,凶险万分,万万不可去啊。若实在无法推脱,即以身行也不可带家人前往,以免遭遇不测。”

李芾听后,眼眶微红,泪水在眼中打转,他泣声道:

“吾岂会昧于谋身之理?只是我李家世代受国恩,即便如今被废弃闲置,我心中仍时刻想着如何报答国家。如今国家有幸用我,我自当以家许国。”

恰在此时,李芾最疼爱的女儿离世的噩耗传来。李芾悲痛欲绝,他紧紧抱着女儿的遗体,放声大哭。但片刻之后,他抹去泪水,眼神重新变得坚定,带着无尽的悲痛毅然踏上征程。

德祐元年七月,骄阳似火,大地如同被炙烤着一般。李芾风尘仆仆地来到潭州,然而眼前的景象却让他的心猛地一沉。

潭州的兵力已几乎调遣殆尽,而远处,元兵游骑的身影已然出现在湘阴、益阳等诸县的边界,仿佛一片即将压城的乌云。

李芾站在城楼上,紧锁着眉头,望着远方若隐若现的元兵游骑,心中焦虑万分。

他紧握着拳头,暗暗思索着应对之策。片刻后,他果断下令仓卒召募士兵。然而,经过一番努力,召募来的士兵却不满三千人。李芾看着这数量稀少的队伍,心中的担忧愈发强烈。

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李芾的眼神中闪过一丝坚毅。

他决定结溪峒蛮为声援,于是亲自带人深入溪峒之地。在那茂密的山林中,李芾对着溪峒蛮的首领诚恳地说道:

“如今国家危难,潭州危急。我等需齐心协力,共同抵御外敌。若能得你们相助,潭州百姓将感恩戴德。”

溪峒蛮首领看着李芾那坚定的眼神和诚恳的态度,微微点头道:

“李大人一心为国,我等自当相助。”

回到潭州,李芾又马不停蹄地组织士兵修缮器械。

士兵们在烈日下挥汗如雨,铁锤敲击声回荡在空气中。李芾亲自视察,大声鼓励着士兵们:

“兄弟们,加把劲!我们要为保卫潭州做好充分准备。”

同时,他还下令峙刍粮,确保粮草充足。在江边,士兵们忙碌地搭建着栅栏,修筑着城墙。李芾站在江边,望着忙碌的士兵们,心中充满了希望。

此时,吴继明从湖北匆匆赶来。他满脸疲惫,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见到李芾,他抱拳说道:

“李大人,我吴继明来迟了。听闻潭州危急,特来相助。”

李芾激动地握住吴继明的手说:

“吴将军能来,潭州之幸也。”

接着,陈义、陈元也从戍守蜀地归来。李芾立刻奏请朝廷,将他们留在潭州戍守。他对着陈义、陈元说道:

“二位将军,潭州如今危在旦夕,望你们能与我等共同奋战,保卫家园。”

陈义、陈元齐声说道:

“李大人放心,我等定当竭尽全力。”

李芾推诚任之,而他们也皆以死力回报,潭州上下弥漫着一股坚定的战斗气息。

大元右丞阿尔哈雅成功攻克江陵之后,开始紧锣密鼓地部署后续战略。

他目光如炬,神色冷峻,站在江陵的城楼上,望着远方,心中谋划着下一步的行动。

“传我命令,分军戍守常德,务必遏制诸蛮势力,不得有误!”

阿尔哈雅的声音沉稳而有力,充满了威严。很快,一支支军队井然有序地出发,奔赴常德。而阿尔哈雅则亲自率领着浩浩荡荡的大军,气势汹汹地朝着潭州挺进。

潭州城内,气氛紧张而凝重。

李芾得知阿尔哈雅大军压境的消息,脸色瞬间变得阴沉。他眉头紧锁,在府中来回踱步,心中焦虑万分。

“元军来势汹汹,这可如何是好?”

李芾自言自语道。片刻后,他眼神一凛,果断下令:

“立刻派遣于兴将军率领士兵前往湘阴抵御元军。”

湘阴战场上,狂风呼啸着,卷起漫天的沙尘,让人几乎睁不开眼睛。于兴身着坚固的铠甲,手持锋利的长枪,威风凛凛地站在队伍的最前方。他目光坚定地望着前方逐渐逼近的元军,大声喊道:

“兄弟们,今日之战,关乎潭州百姓之安危,我们务必拼死抵抗!我们身后是无数的百姓,我们不能让他们陷入元军的铁蹄之下!”

士兵们听了于兴的话,士气大振,齐声高呼:

“保卫潭州!保卫潭州!”

元军如潮水般涌来,喊杀声震天动地。于兴一马当先,带领士兵们奋勇杀敌。他们与元军展开了激烈的厮杀,刀光剑影,血肉横飞。然而,元军兵力强大,装备精良,攻势异常凶猛。

于兴和他的士兵们虽然顽强抵抗,但终究寡不敌众。在激烈的战斗中,于兴身上多处受伤,但他依然咬紧牙关,坚持战斗。

“兄弟们,不要退缩!为了潭州,为了我们的家园!”

于兴大声呼喊着。可是,随着战斗的持续,士兵们一个个倒下,于兴也渐渐力不从心。最终,于兴战死沙场,他的身体倒在了血泊之中,眼睛却依然望着潭州的方向。

德佑元年九月,潭州的局势越发危急。李芾心急如焚,他在城墙上走来走去,思考着应对之策。

“如今元军围城,我们必须尽快想出办法。”

李芾喃喃自语道。他再次调遣吴继明出兵御敌。吴继明接到命令后,迅速集结士兵,准备出城迎敌。然而,还未等吴继明的军队出城,元军已然如潮水般将潭州城团团围住。

李芾站在高高的城墙上,望着城下黑压压的元军,心中涌起一股悲壮之情。

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他知道,这将是一场艰苦的战斗。

“元军虽强,但我们不能退缩。我们要保卫我们的家园,保卫我们的百姓。”

李芾对着身边的将领们说道。随后,他慷慨激昂地登上城墙,大声说道:

“将士们,如今元军围城,我们已无退路。唯有拼死一战,方能保卫家园。我们要让元军知道,潭州的百姓不是好欺负的!”

诸将纷纷响应,各自划分区域坚守。

城中的百姓,无论老弱,也都纷纷走出家门。他们心中充满了对家园的热爱和对元军的愤怒。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说道:

“我们虽然年老体弱,但我们也要为保卫潭州出一份力。”

大家相互组织起来,结成保伍,协助军队守城。众人齐心协力,无需命令便迅速集合起来。

十月,元军开始进攻西壁。刘孝忠等将领带领士兵们奋勇抵抗。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硝烟弥漫。刘孝忠挥舞着大刀,如猛虎一般冲入敌阵,一边砍杀敌人,一边大声呼喊:

“兄弟们,跟我冲!为了潭州,为了我们的亲人!”

士兵们受到刘孝忠的鼓舞,士气高昂,纷纷跟随他冲向元军。

李芾亲自冒着箭雨和石块,在城墙上督战。他的脸上满是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对胜利的渴望。

“坚持住!我们不能让元军攻破城池!”

李芾大声鼓励着士兵们。然而,城中的箭矢渐渐用尽,那些旧箭矢的羽毛也都破败不堪。

李芾眉头紧锁,心中焦急万分。片刻后,他灵机一动,下令道:

“速速收集民间羽扇,取其羽毛制作箭矢。”

百姓们听闻,纷纷将家中的羽扇献出,很快,羽毛便准备齐全。

此时,城中又面临着食物无盐的困境。

李芾想到库中堆积的盐席,果断下令焚烧盐席获取盐分给士兵和百姓。一位士兵感激地说道:

“李大人,您为了我们,真是想尽了办法。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有士兵在战斗中受伤,李芾亲自前往抚劳。他看着受伤的士兵,眼中满是关切,说道:

“你们都是英雄,为了潭州,你们付出了太多。好好养伤,我们一定会取得胜利。”

他每日以忠义勉励将士们。战场上,死伤的士兵相互枕藉,但人们依旧饮着鲜血,坚守在城墙上,进行殊死战斗。

有元军前来招降,李芾怒目圆睁,毫不犹豫地将招降者斩杀,并将其尸体示众,以表明自已绝不投降的决心。

“我们潭州人绝不向元贼屈服!我们要战斗到底!”

李芾的声音坚定而有力,回荡在潭州城的上空。

德佑元年十二月,凛冽的寒风如愤怒的野兽般呼啸着,肆意地冲击着潭州城。那寒冷仿佛能穿透人的骨髓,让整个城市都笼罩在一片彻骨的冰寒之中。天空阴沉得如同被浓墨浸染过的画布,沉甸甸地压在人们的心头,似乎预示着即将降临的更为惨烈的风暴。

潭州城此时已被元军围困得水泄不通,紧张的气氛如同一根即将绷断的弦。

城墙之上,大宋士兵们面容凝重,眼神中透露出深深的疲惫与无尽的焦虑。他们紧握着手中的武器,仿佛那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刘孝忠在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中,不幸被炮击中。那一声巨响,犹如晴天霹雳,瞬间打破了战场上的短暂宁静。

刘孝忠只觉得一股难以抵挡的巨大力量猛地将他掀翻,身体如同一片无助的落叶般重重地摔落在地。他痛苦地呻吟着,脸色苍白得如同一张白纸,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额头滚落,在冰冷的地面上砸出一个个小小的水印。

旁边的士兵们急忙围拢过来,试图将他扶起。刘孝忠艰难地睁开眼睛,眼神中满是不甘和痛苦,他用微弱的声音说道:

“不要管我,继续战斗……为了我们的家园,为了我们的亲人……”

此时,元将阿尔哈雅看着时机已到,决定给城中之人最后一击,彻底摧毁他们的抵抗意志。

他命人向城中射书,那封信如同一只不祥的飞鸟,划破了阴沉的天空,带着死亡的威胁向城中飞来。信上的字迹清晰可见,每一个字都仿佛是一把锋利的匕首:

“速速投降,可保州民性命,否则将屠城。”

李芾看着这封劝降书,眼神中燃烧着熊熊的怒火。他紧紧地握着拳头,指关节因为用力过度而发白。

他的心中充满了愤怒和决绝,他绝不允许自已向元军投降,绝不允许自已背叛国家和人民。李芾沉默不语,只是狠狠地将信摔在地上,仿佛要将这份屈辱也一并摔得粉碎。

元将阿尔哈雅见城中没有回应,心中更加恼怒。他与诸将商议,决定画地分围潭州城,不给城中之人一丝喘息的机会。

他们下令决开护城河水,那汹涌的河水瞬间奔腾而出,发出震耳欲聋的轰鸣声,仿佛在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奏响了悲壮的乐章。

元军竖起云梯,准备发动最后的强攻。

在战斗中,阿尔哈雅也不幸被流矢射中。那支箭如同一个恶魔,狠狠地扎进了他的身体。阿尔哈雅痛苦地闷哼一声,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但他咬着牙,强忍着伤痛,督战更加急切。他知道,这场战斗不能失败,否则他将无法向上面交代。

城中的局势越发窘迫,士兵们疲惫不堪,力量渐渐无法支撑。他们的脸上满是汗水和泥土,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诸将们看着这绝望的局面,眼中满是泪水。他们知道,这座城可能已经无法守住了。他们泣声请求道:

“大人,事已至此,我们为国家战死毫无怨言,可城中百姓怎么办啊?”

李芾怒目圆睁,大声骂道:

“国家平时厚养你们,就是为了今日。你们只管死守,再有说投降之人,我先杀了他!”

李芾的声音如同一道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决绝,他要用自已的生命来守护这座城,守护城中的百姓。

除夕之夜,本应是阖家团圆、欢声笑语的时刻,可潭州城却笼罩在战火之中。

那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被喊杀声所取代,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元兵如潮水般涌上城墙,他们的身影在火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狰狞。

城中大宋士兵奋力抵抗,战斗稍稍退却。但很快,元兵又如蚂蚁般密密麻麻地再次攀爬而上。他们仿佛不知疲倦,只为了攻破这座城,夺取最后的胜利。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