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33章 独松关斩来使

第33章 独松关斩来使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10204
更新时间:
2024-12-11

至元十二年,阳春三月丙子日,古老的建康城上空仿佛笼罩着一层厚重的阴霾,气氛压抑得让人有些喘不过气来。春风徐徐拂过,却带不来一丝温暖,只有丝丝凉意弥漫在空气中。

尚书廉希贤身着庄重的官服,身姿挺拔如傲然青松,静静地站在城门前。他头戴乌纱帽,面容清瘦,眼神中透露出坚毅与睿智。两道剑眉微微上扬,仿佛在诉说着他内心的坚定。廉希贤微微仰头,望着远方那片未知的天际,缓缓开口道:

“此次奉国书使宋临安,此乃关乎国家命运之重任,前路漫漫,不知会遭遇怎样的艰难险阻,每一步都需慎之又慎啊。”

侍郎严忠范站在一旁,微微颔首,神色中同样满是忧虑。他身着蓝色官袍,身材魁梧,国字脸,浓眉大眼,眼神中满是凝重。他紧了紧手中的佩剑,沉声道:

“此去临安,必定是危机四伏。那宋人狡诈多变,我们当万分小心,稍有不慎,便可能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议官宋德秀捋着花白的胡须,双目微眯,神色凝重道:

“是啊,这一去,责任重大,关乎国家兴衰,不可有丝毫的掉以轻心。我们需时刻保持警惕,方能应对各种突况。”

宋德秀身着褐色长袍,面容苍老,头发花白,眼神中却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众人正欲出发之际,廉希贤眼中闪过一抹深深的担忧。他向前迈出一步,双手抱拳,言辞恳切地说道:

“此去临安,路途凶险异常,我等请求益兵护送,以保周全。毕竟这一路上,变数太多,有足够的兵力护送,我们也能多一分保障,更好地完成使命。”

此时,丞相伯颜迈着沉稳有力的步伐大步而来。他身着威武的铠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冷冽的光芒,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伯颜身材高大挺拔,面容冷峻,剑眉星目,眼神如鹰隼般犀利,仿佛能穿透人心。他声音低沉而有力道:

“汝既奉国书前赴临安,莫若先遣一个宣使前往,谕彼官吏,预知其意,然后可进。况我大兵压境,继后而进,宋人必未敢伤害汝辈。不宜益兵护送。吾恐宋人见汝辈多拥兵众,心生疑惑,别有异议,于汝辈深为未便,切宜熟虑。”

廉希贤心中不甘,再次上前,神色焦急道:

“丞相,此去实在危险重重。那宋人如今局势不明,我们若没有足够的兵力保护,一旦遭遇不测,不仅我们性命堪忧,更会影响国家大事。还望丞相成全,增派兵力护送我们。”

严忠范也连忙附和道:

“丞相,多些兵力护送,我们也多一分保障啊。若有意外,不仅我们自身难保,更可能耽误国家的统一大业。”

丞相伯颜微微摇头,神色坚定如磐石。他双手背后,目光坚定地看着远方,沉声道:

“不可。此事无需再议。我军大兵压境,宋人不敢轻举妄动。若你们带过多兵力,反而会引起宋人的警惕,生出不必要的麻烦。我们要以智谋取胜,而非单纯依靠兵力。”

然而,廉尚书等人依旧坚请护送。他们面露焦急之色,纷纷跪地请求。伯颜无奈,只得长叹一声道:

“好吧,既然你们如此坚持,那就遣兵数百人护送你们至独松岭。但切记,不可仗着兵力众多而妄为。一路上需小心谨慎,不可掉以轻心。”

翌日,廉希贤等人在数百士兵的护送下出发。一路上,春风依旧带着丝丝凉意,路旁的树木刚刚吐出嫩绿的新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仿佛在为他们送行。众人心中忐忑不安,气氛紧张而压抑。廉希贤不时回头张望,心中忧虑如潮水般涌动。他低声道:

“此去不知能否顺利到达临安。这一路上,危机四伏,每一步都要格外小心。”

严忠范面色凝重,紧紧握住佩剑,沉声道:

“只盼不要出什么意外才好。我们肩负着重大使命,绝不能有任何闪失。”

宋德秀微微叹气道:

“但愿一切顺利。此次使命重大,我们定要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当行至独松岭时,突然杀声四起。宋兵如潮水般从四面八方涌来,那喊杀声震天动地,让人胆战心惊。

此时,天空仿佛也变得阴沉起来,乌云密布,仿佛在预示着一场灾难的降临。廉希贤大惊失色,脸色瞬间变得苍白如纸。他高呼道:

“不好,中了埋伏!”

士兵们惊慌失措,但很快镇定下来,纷纷举起武器,准备奋力抵抗。严忠范拔剑高呼道:

“兄弟们,拼死一战!我们绝不能退缩!”

宋德秀也大声道:

“绝不能让宋人得逞!我们要为了国家,为了百姓,战斗到底!”

然而,尽管他们奋力反抗,但终究还是敌不过人数众多且训练有素的宋军。最终,严忠范不幸落入了宋兵张濡部的包围中。面对敌人的包围和威胁,严忠范没有丝毫退缩之意,他决心与敌人抗争到底,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也在所不惜!于是,一场激烈而残酷的战斗爆发了。

严忠范身先士卒,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奋勇杀敌。他的勇猛无畏让宋军为之震撼,但无奈寡不敌众,渐渐地,他身上多处受伤,鲜血染红了战袍。可即便如此,他依然咬紧牙关,继续奋战,直至力竭倒地。最终,这位英勇的将领倒在了独松关下,献出了自已宝贵的生命。

与此同时,尚书廉希贤也未能逃脱厄运。他被宋军俘虏后,遭受了严刑拷打,但始终坚贞不屈,不肯吐露半点机密。最终,廉希贤被押解到了临安,在那里受到了更为严厉的审讯和折磨。由于伤势过重,廉希贤不久便含恨离世。

至于其他一同被俘的人,则无一幸免地遭到了宋兵的毒手。他们或是被残忍杀害,或是受尽折磨而亡。这一切都如丞相伯颜事先预料的那样。

次日清晨,阳光洒在营帐前,映照出一片金黄之色,但这丝毫未能缓和伯颜那冷峻至极的神情。他身姿挺拔地立于帐前,宛如一座不可撼动的山岳,其犀利的目光恰似两把锋利无比的利剑,带着无尽的威严与冷冽,缓缓扫过眼前众人。

“孟子搢、索多,你二人即刻启程,火速赶往江都,负责宣抚事宜,并妥善治理好建康一带。此次任务意义非凡,关乎全局成败,万不可出现任何差池!”

伯颜的声音低沉而有力,仿佛每一个字都蕴含着千钧之重。

面对伯颜的嘱托,孟子搢不敢有丝毫怠慢,连忙躬身施礼,语气恭谨地回应道:

“丞相大人请放心,末将必定竭尽所能,不辜负您的期望。定会全力以赴,确保圆满完成此项任务。”

一旁的索多同样面色坚毅,眼神中透露出决然之意,郑重其事地道:

“属下必定倾尽全力,绝不让丞相失望,定当不负所托!”

紧接着,伯颜微微转过头来,目光落在了宁玉身上,脸色愈发凝重起来,沉声吩咐道:

“宁玉,你需尽快赶赴前线监督制造战舰之事,务必分出三十艘战船镇守龙湾口。此地乃是战略要冲,至关重要,绝对不能有半点儿闪失!”

宁玉领命而去,眼神中充满决绝道:

“丞相放心,宁玉定当守住龙湾口。哪怕是付出生命的代价,也绝不退缩。”

宋将姜才得到这个消息之后,整个人犹如热锅上的蚂蚁一般,在营帐之中焦躁不安地来回踱步。他一边走着,一边紧紧皱起眉头,陷入了深深的沉思之中。那双原本锐利的眼睛此刻也变得有些黯淡无光,但却时不时地闪过一丝狡黠而又坚定的光芒。

姜才在心里默默地思忖道:

“眼下这个局面,无疑是发动突袭的绝佳时机啊!那些元军绝对不可能料到我竟然敢选择在这样一个夜深人静的时候主动发起进攻。嘿嘿,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说不定这次能够打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呢!”

想到这里,姜才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了一抹不易察觉的笑容。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姜才终于下定决心,猛地一挥手,大声喝道:

“传我的命令下去,全军准备,今夜趁黑对敌军营地展开袭击!”

随着他这一声令下,整个军营顿时忙碌起来,士兵们纷纷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元将宁玉站在龙湾口,神色警惕。他望着平静的江面,心中却不敢有丝毫的放松。

此时,夜色如墨,江面上波光粼粼,一轮明月高悬在空中,洒下清冷的光辉。他面色沉稳如水,眼神坚定而锐利,仿佛能够穿透战场的迷雾,洞察一切敌人的动向。只见他抬起手臂,毫不犹豫地下达命令:

“巨舰迅速出击,迂回到敌军后方,形成前后夹击之势!”

声音铿锵有力,如同洪钟一般响彻整个战场。

听到指令的士兵们犹如猛虎下山,气势如虹地冲向敌阵。他们挥舞着手中的兵器,口中发出震耳欲聋的喊杀声,这声音如同惊雷划破长空,震撼人心。面对如此勇猛无畏的宋军,原本还企图偷袭的敌人顿时惊慌失措,纷纷四散奔逃。

站在高处观战的宁玉,将战场上的形势尽收眼底。看到自已精心布置的战术取得了显著成效,他不禁嘴角微微上扬,流露出一抹得意的笑容。那笑容中透露出一种自信和从容,似乎在向世人宣告:

“哼,想要偷袭?可没那么容易。我宁玉可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岂会轻易被你们这些宵小之辈所击败!”

此刻的他宛如战神附体,浑身散发出一种令人敬畏的威严气息。

接着,元大军如汹涌的潮水般席卷平江,旌旗猎猎作响,喊杀声仿佛还在空气中回荡,平江便已被顺利攻克。

平江之南的太湖,湖水波光粼粼,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神秘的光芒。一座长桥横跨南北,犹如一条巨龙横卧在水面之上,乃是南北交通的关键要冲。

丞相伯颜身着威武的铠甲,站在高处,目光如炬地凝视着长桥的方向。他微微皱起眉头,神色严肃地对宁玉下令道:

“宁玉,你看那长桥,此桥至关重要,乃是兵家必争之地。你务必守住此桥,不得有失。若有闪失,唯你是问。”

宁玉立刻单膝跪地,他抬起头,眼神中充满坚定与决绝。宁玉身着战甲,身姿挺拔如松,脸庞刚毅,剑眉微微上扬。他郑重地回应道:

“丞相放心,末将定不负丞相嘱托。我必死守长桥,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绝不让宋人有可乘之机。”

宁玉的话语掷地有声,仿佛在向天地宣誓他的决心。

随后,宁玉率领着他的部下迅速奔赴长桥。他们在长桥两侧布置防线,严阵以待。士兵们个个精神抖擞,眼神中透露出无畏的勇气。宁玉来回巡视着,不断地鼓舞士气,提醒士兵们要时刻保持警惕。

而在远处,宋军的探子也发现了元军的动向。宋军将领们得知元军要守长桥,纷纷开始商议对策。他们知道长桥的重要性,也明白这场战斗必将是一场恶战。

随着时间的推移,紧张的气氛在长桥周围弥漫开来。双方都在等待着,等待着那决定胜负的关键时刻的到来。

三月庚寅日这天,春光明媚、风和日丽,但这美好的天气并未给伯颜带来轻松愉悦之感。他静静地伫立在高耸入云的城楼之上,目光坚定而深邃地望向远方。那遥远的天际仿佛隐藏着无数未知的秘密与挑战,让他心中既满怀期待又充斥着无尽的忧虑。

此刻,温暖的阳光如轻纱般轻柔地洒落下来,宛如一层薄薄的金纱轻轻地披覆在伯颜高大挺拔的身躯之上。这层淡淡的金色光辉不仅照亮了他坚毅的面庞,更映衬出他内心深处那份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深深牵挂。

就在这时,只见伯颜转身叫来身旁的左右司员外郎石天麟,并郑重其事地将一份重要的奏折交予他手中。然后,伯颜用沉稳有力的声音嘱咐道:

"此乃关乎社稷安危之大事,务必速速呈于陛下知晓。"

说罢,石天麟便怀揣着这份沉甸甸的奏折,快马加鞭赶往京城皇宫。

当石天麟踏入宏伟壮丽的大殿时,元主忽必烈正端坐在龙椅之上,神情庄重威严。他仔细聆听着石天麟所禀报之事,时而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时而皱眉深思权衡利弊。待到听完整个汇报后,忽必烈那张原本严肃的脸庞终于绽放出一丝欣慰的笑容。

他不禁高声赞叹道:

"好啊!伯颜此举甚妙,实乃国之大幸也!朕对此深表赞赏,准其所奏!"

随着这句话出口,整个朝堂顿时响起一片热烈的欢呼声,众人皆为伯颜的英明决策鼓掌喝彩。而此时此刻,远在城外的伯颜或许还不知道自已的一番苦心已经得到了皇上的肯定与支持,但他那颗炽热的心却始终坚定不移地守护着自已的信念。

伯颜站在建康城中,望着远方,心中思索着下一步的战略。阿塔海、董文炳前来,阿塔海道:

“丞相,我等行枢密院已奉命驻守镇江,随时听候调遣。”

董文炳也道:

“是啊,丞相,接下来我们该如何行动?”

伯颜站在营帐前,神色凝重,他微微眯起双眼,沉声道:

“阿珠奉帝命攻扬州。扬州乃战略要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你们可协助他务必将其拿下。这关乎着我军的战略布局,更关系着国家的未来走向,切不可有丝毫懈怠。”

此时,江东地区一片萧索。天空阴沉得仿佛要塌下来一般,乌云层层叠叠地堆积着,压抑的气息弥漫在每一个角落。大地失去了往日的生机,田野荒芜,草木枯黄。遭遇岁饥的百姓们面容憔悴,眼神中满是绝望与无助。饥饿与疾病如同两只凶猛的野兽,无情地吞噬着人们的生命。民大疫的阴影笼罩着这片土地,人们在病痛的折磨下痛苦地呻吟着。

伯颜望着这片凄惨的景象,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他深知百姓的疾苦,那一张张饥饿的面容,那一声声痛苦的呻吟,都如重锤一般敲击在他的心上。伯颜来回踱步,沉思片刻后,果断下令道:

“我军将士们听令,随赈救之,不可让百姓受苦。我们不仅要征战沙场,为国家开疆拓土,还要关心百姓的疾苦。百姓乃国之根本,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

士兵们听到命令后,纷纷行动起来。他们迅速整理物资,将一袋袋粮食和一盒盒药品装上马车,运往各个受灾的地区。士兵们不辞辛劳,挨家挨户地发放粮食和药品,耐心地安慰着百姓们。他们的身影在这片苦难的土地上穿梭着,如同希望的使者。

百姓们得到救助后,眼中闪烁着感激的泪花。他们纷纷跪在地上,感激道:

“丞相大恩,我们永世不忘。若不是丞相和将士们的救助,我们恐怕早已命丧黄泉。”

百姓们的话语中充满了真诚与感动,他们用最朴实的方式表达着对伯颜和士兵们的感激之情。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