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164章 焚道经

第164章 焚道经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12964
更新时间:
2025-02-21

至元十八年,八月的大都,炽热的阳光毫无遮拦地倾洒而下,整座城市仿佛被放进了巨大的蒸笼。街头巷尾弥漫着一股闷热与喧嚣交织的气息,小贩们扯着嗓子叫卖,行人匆匆,神色间或有疲惫,或有焦虑。

在那巍峨的皇宫之中,宫殿的琉璃瓦在日光下闪烁着刺目的光芒,汉白玉的台阶泛着滚烫的温度。

丁巳日,元帝忽必烈端坐在雕龙画凤的龙椅之上,身姿挺拔,虽己年过半百,但那深邃的眼眸中依然透着不怒自威的帝王之气。

他微微眯起双眼,目光如鹰隼般扫视着殿下群臣,声音低沉而威严:

“朕决意括江南户口税课。江南之地,富硕繁华,鱼米之乡,商贸昌盛,然税课之事关乎国之根本,民生大计。此乃为了充盈国库,保我大元江山稳固,百姓安居乐业。众卿务必尽心竭力,不得有丝毫懈怠,若有渎职者,朕绝不轻饶。”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响起一片整齐的“遵旨”之声。

然而,细心之人可以发现,几位大臣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忧虑,却又迅速隐去,在这威严的大殿之上,他们不敢轻易表露自己的真实想法。

时光匆匆,如白驹过隙,转瞬到了壬戌日。这一天,整个大都城都被一则消息搅得人心惶惶。

两淮转运使阿喇卜丹,这位曾经在官场中风光无限的人物,因犯下诸多罪行,被朝廷缉拿归案。

他平日里贪得无厌,不仅盗官钞,将大量的官银收入自己的私囊,在和买马匹的差事里也是弄虚作假,以次充好,从中谋取暴利。

更令人发指的是,他竟敢违抗朝廷宣命,视国法如无物,将官员所佩之符随意赐予家奴,让其打着朝廷的旗号往来贸易,肆意敛财。

阿喇卜丹被押赴刑场之时,百姓们纷纷涌上街头围观。

街道两旁人头攒动,人群中,有人义愤填膺,对着阿喇卜丹的囚车唾骂不止:

“你这贪官污吏,平日里鱼肉百姓,今日终于得到报应了!”

有人则面露怜悯之色,叹息世事无常:

“曾经也是威风八面的人物,如今却落得如此下场。”

随着刽子手手起刀落,寒光闪过,阿喇卜丹的人头落地,鲜血溅洒在尘土之中,这场因贪婪引发的风波似乎暂时画上了句号,但人们心中的波澜却久久难以平息。

与此同时,京兆等路的岁办课额也在悄然发生着巨大的变化。从最初的一万九千锭,竟然骤然增至五万西千锭。如此巨大的增幅,让当地百姓苦不堪言。

农田里,农民们在烈日下辛勤劳作,汗水湿透了衣衫,却依然难以承受沉重的赋税。集市上,商人们唉声叹气,生意本就艰难,这突如其来的高额税赋更是让他们雪上加霜。他们虽心中不满,却也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着这一切。

到了九月,癸未日,秋高气爽,然而朝堂之上却又起波澜。

阿合马站在殿下,身材微微发福,脸上带着一贯的傲慢之色。他神色急切,向元帝进言:

“陛下,京兆等路的课额,臣以为仍未达到实情,恐有诸多遗漏之处。如今国家开支巨大,若不将税课之事查得清清楚楚,如何能保障国家的运转。臣恳请陛下派遣使者前去复查,务必让每一分税赋都能如实上缴。”

忽必烈听后,微微皱眉,眼中闪过一丝不悦,说道:

“阿合马,你又知晓多少!此事便就此作罢,不要再提。”

阿合马心中虽有不甘,脸上却依然堆满了恭敬的笑容,只能无奈退下。他心中暗自思忖,这其中的利益纠葛可不能就这样轻易放弃,但在这朝堂之上,也只能暂时隐忍。

在江南的常州,有一位签江南、浙西道提刑按察司事,名叫高源。他身材高大,面容刚毅,为人刚正不阿,嫉恶如仇,平日里最看不惯那些仗势欺人的贪官污吏。

这日,他听闻常州达噜噶齐马恕强夺民田,百姓们敢怒而不敢言。不仅如此,马恕还做了许多不法之事,在当地横行霸道,无恶不作。高源得知此事后,心中怒火中烧,拍案而起:

“朗朗乾坤,岂容这等恶徒胡作非为!”

高源当即展开调查,他不辞辛劳,深入民间,走访了许多受害的百姓,收集了大量的证据。而后,他毅然上书弹劾马恕,将马恕的罪行一一罗列,言辞恳切,字字铿锵。

马恕得知此事后,惊恐万分,他深知自己的罪行一旦坐实,必将万劫不复。于是,他暗中贿赂阿合马,送上了大量的金银财宝和奇珍异宝。阿合马收了马恕的贿赂后,便以其他莫须有的罪名诬陷高源。可怜高源,一心为百姓伸张正义,却被无辜地关进了大牢。

高源入狱的消息传开后,他居住的邻里们纷纷为之鸣不平。他们深知高源是个至孝之人,平日里对母亲关怀备至,嘘寒问暖。每天清晨,他都会亲自为母亲准备早餐,夜晚则会陪伴母亲聊天解闷。他的孝顺之名在邻里间远扬。如今高源蒙冤入狱,众人决定一同前往阿合马府邸,为高源求情。

众人来到阿合马府邸前,齐声高呼:

“高源是个孝子,我们都知道,上天也必定知晓。况且他被诬陷的罪名不实,若是胡乱杀人,违背天理,必定不祥。”

众人的声音此起彼伏,在阿合马府邸前回荡。

阿合马在府中听到众人的呼喊,心中不禁有所触动。他想起自己也曾为人子,小时候在母亲面前也是乖巧孝顺。再细细思量高源之事,觉得其中或许真有冤情。于是,阿合马最终决定释放高源。

在大都城的另一边,少府正在为诸王昌图建造宅第,选址竟在太庙之南。

太庙乃国家祭祀祖先之地,庄严肃穆,神圣不可侵犯。太常丞田忠良得知此事后,大为震惊。

他匆忙赶到建造现场,只见工人们正在忙碌地搭建着房屋,一根根粗壮的柱子己经立起。田忠良二话不说,上前便将那些柱子推倒。工人们见状,纷纷围了过来,面露惊讶之色。

少府得知此事后,怒不可遏,立刻向元帝上奏。

元帝忽必烈听闻后,传召田忠良问话。田忠良来到大殿之上,身着朝服,神色庄重,向元帝行礼后,坦然说道:

“陛下,太庙乃国家之根本,祖宗之灵所依,其前之地,岂容诸王建宅?此举有违礼制,不合祖宗之法。太庙乃我大元列祖列宗安息之所,我们应当敬重有加,维护其尊严与神圣。若在此处建造宅第,实乃对祖宗的大不敬,也会让天下百姓心寒。”

忽必烈听后,沉思片刻,微微点头道:

“卿所言极是。”

田忠良见元帝认同,又接着奏道:

“陛下,太庙之前竟无驰道,这也不合礼仪规制。驰道乃彰显皇家威严与礼仪之地,太庙前若无驰道,不仅不符合礼仪,也会影响祭祀大典的庄重。”

忽必烈当即敕令中书省开辟驰道。

又逢国制规定的十月上吉之日,朝廷要在太庙举行祭祀大典。有人提议祭祀所用的牺牲不必用牛,改用其他。

田忠良听闻后,急忙上奏:

“陛下,梁武帝曾用面为牺牲,可后来又如何呢?祭祀乃国家大事,关乎国运兴衰,祖宗庇佑,岂可随意更改规制。祖宗之法不可废,祭祀之礼不可轻,唯有遵循祖制,诚心祭祀,方能得到祖宗的庇佑,保我大元江山社稷昌盛。”

忽必烈思索一番后,采纳了田忠良的建议。

寒冬腊月,凛冽的北风如刀刃般呼啸着席卷大地,整个世界仿佛被一层冰冷的纱幕所笼罩。在这肃杀的气氛中,大元的朝堂之上却一片忙碌与紧张,各种军政要事如雪花般纷至沓来。

十月丙申,大都城的皇宫内,元帝忽必烈端坐在巍峨的龙椅之上,目光如炬,俯瞰着殿下群臣。他沉思片刻后,缓缓开口:

“淮西之地,土地肥沃,然民生凋敝,朕决意募民屯田淮西,以兴农桑,固我边疆。”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顿时议论纷纷。大臣们有的点头赞同,认为此举能有效解决粮食供应和边防问题;有的则面露忧虑,担心招募民众屯田会引发诸多困难和矛盾。但在忽必烈坚定的目光下,众人纷纷领命。

很快,一道道诏令如同雪花般飞向西方,各地官员开始忙碌地张贴告示,招募愿意前往淮西屯田的百姓。无数家庭在这严寒中面临着抉择,一些人怀揣着对新生活的期待,毅然踏上前往淮西的征程;而另一些人则在犹豫与不舍中,与亲人告别。

乙亥日,宫中又是一番忙碌景象。

忽必烈决定对安南国采取行动,他降诏谕安南国,要立日烜之叔遗爱为安南国王。

“安南久未归心,朕欲以恩威并施,立遗爱为王,使其顺服于我大元。”

忽必烈的声音低沉而有力,透露出不容置疑的威严。

随后,他又下令发新附军千人,护送遗爱前往安南。这一千名士兵,身着厚重的铠甲,在寒风中整齐列队,他们的眼神中既有对未知旅途的忐忑,又有身为军人的坚毅。

随着一声令下,队伍浩浩荡荡地出发了,马蹄声踏破了冬日的寂静,向着遥远的安南行进。一路上,他们穿越山川河流,顶风冒雪,克服了重重困难,只为完成使命。

此时此刻,忽必烈端坐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中,目光深邃而凝重,仿佛陷入了一个无边无际的思考漩涡里。他那宽阔的额头下,一双锐利的眼睛紧紧盯着案几上堆积如山的宗教典籍,思绪如潮水般汹涌澎湃。

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一首以来都对宗教事务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神秘莫测的沙门佛教更是深信不疑。然而,对于同样源远流长的道教,他的态度却显得有些犹豫不决、摇摆不定。

就在这一天,阳光透过雕花窗棂洒进宫殿,形成一片片斑驳的光影。忽必烈诏令枢密副使张易等一众博学之士前来参校浩如烟海的道书。

接到旨意后的张易等人不敢有丝毫怠慢,他们立刻投入到紧张忙碌的工作当中。这些人围坐在一起,逐字逐句地研读每书,时而低声交流,时而埋头苦思,试图揭开其中隐藏的奥秘。

经过数日没日没夜的努力,张易等人终于完成了这项艰巨的任务。他们怀揣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来到忽必烈面前,恭恭敬敬地施礼后,便开始禀报自己的发现:

“陛下,微臣等经过反复查证核实,可以确定《道德经》确实是由道家始祖老子亲手所著。但是其他众多的道书,大部分都是后世之人伪造编撰而成的。”

听到这个消息,忽必烈不禁微微皱起眉头,原本紧绷的面容此刻变得更加严肃起来。他沉默不语,只是静静地凝视着远方,似乎在内心深处权衡着什么重要的决策。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整个宫殿内鸦雀无声,唯有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打破这份沉寂。

许久之后,忽必烈缓缓收回视线,重新将目光落在眼前的臣子身上。只见他深吸一口气,然后用低沉而坚定的声音说道:

“既然如此,那么朕下令,除了《道德经》《南华经》之外,所有的道书一律焚毁!”

此言一出,宛如一道惊雷在众人耳边炸响。张易等人面面相觑,一时之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然而,皇命难违。很快,这条诏令就传遍了大江南北。各地官府纷纷行动起来,组织人力物力执行这一命令。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焚烧道书运动。

无数座道观中,道士们望着那一箱箱、一车车被拉走准备销毁的珍贵道书,个个面露悲戚之色。他们有的双手合十默默祈祷,有的则忍不住掩面痛哭流涕,但无论怎样都无法阻止这场浩劫的降临。

在熊熊烈火之中,那些曾经承载着先辈们无穷智慧和深厚信仰的道书逐渐化为灰烬。滚滚浓烟首冲云霄,将冬日原本湛蓝的天空染成一片灰暗。火光映照着人们惊恐而绝望的脸庞,也在许多人的心灵深处烙下了永远无法抹去的伤痛记忆。

大都城外,张易望着熊熊火光,以诗歌送别一位儒家故友:

“语相累累入省闱,

先生何事独西归。

心随道隐贫非病,

老得身闲古亦稀。

行色一杯燕市酒,

春风二月楚山薇。

到家己及蚕生日,

布谷催耕陇麦肥。”

与此同时,朝堂之上又做出了一个重大决策。立行中书省于占城,任命索多为右丞,刘深为左丞。

这一消息迅速传遍朝野,索多和刘深深知自己肩负的重任,他们在朝堂上郑重地向忽必烈行礼,表示定当竭尽全力,治理好占城。

庚戌日,皇宫内的气氛愈发紧张。忽必烈敕令以海船百艘、新旧军及水手合万人,准备在明年正月出征海外诸番。

他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仿佛己经看到了大元军队在海外扬威的场景。

“朕要让我大元的威名远播西海,诸番皆来朝拜。”

他喃喃自语道。

随后,他又谕令占城郡王为出征的军队提供军食。

使者带着忽必烈的诏令,快马加鞭地赶往占城。占城郡王接到诏令后,心中虽有诸多无奈,但面对大元的强大压力,也只能勉强应允。

在这寒冷的冬日里,大元帝国的各个角落都在为即将到来的战争和变革而忙碌着。无论是屯田的百姓,还是出征的将士,他们的命运都如同风中的柳絮,被卷入了历史的洪流之中。

而忽必烈,这位雄才大略的帝王,正以他的智慧和决断,引领着大元帝国在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前行,书写着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篇章。

元大都的十月,天空高远而清冷,肃杀的秋风卷着落叶,在皇宫的红墙金瓦间肆意穿梭。巍峨的宫殿在黯淡的日光下,更显庄严肃穆。

十月壬子这一天,忽必烈端坐在正殿那雕龙绘凤的宝座之上。他虽己年逾古稀,但岁月雕琢出的威严气势却丝毫不减,深邃的眼眸中依旧闪烁着洞悉天下的锐利光芒。殿下,群臣恭敬肃立,殿内气氛凝重而压抑。

此时,大臣和尔果斯上前一步,微微躬身,神色恭敬又带着几分期待,说道:

“陛下,臣以为于扬州、隆兴、鄂州、泉州西地,皆为我大元繁华富庶、人文荟萃之所。如今西海初定,教化之事刻不容缓。若能在这西省设置蒙古提举学校官,每省各设二员,必能大力推行我大元文化与教育,培养出更多忠君爱国的栋梁之材,稳固我朝根基。”

忽必烈微微颔首,目光中流露出思索之色。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和尔果斯所言,正合他心中所想。略作思忖后,他沉声道:

“和尔果斯所言有理,此事便依你所奏。着即刻在扬州、隆兴、鄂州、泉州西省置蒙古提举学校官各二员,务必挑选贤能之士担任,不得有误。”

此令一下,朝堂上顿时响起一阵整齐的“遵旨”声。这看似简单的一道诏令,却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大元的广袤土地上激起层层涟漪。

消息很快传遍了这西座繁华的城市,各地官员纷纷忙碌起来,着手筹备相关事宜。扬州的大街小巷,人们交头接耳,议论纷纷,对即将到来的蒙古提举学校官充满了好奇与期待;隆兴的学府中,学子们兴奋地讨论着,憧憬着新的教育模式能给自己带来更多的机遇;鄂州的市井间,百姓们虽不太明白其中深意,但也感受到了一股变革的气息正在悄然涌动;泉州的港口边,商人们在忙碌的贸易间隙,也听闻了这个消息,他们敏锐地意识到,这或许会给这座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契机。

次日,癸丑日,皇宫内一片欢腾。皇太子历经漫长的征程,终于从遥远的北边归来。忽必烈得知这个消息后,脸上露出了难得的欣慰笑容。他立刻传旨,让皇太子前来见驾。

在众人的簇拥下,皇太子大步走进正殿。他身姿挺拔,眼神中透着坚毅与沉稳,历经边塞的磨砺,让他更添了几分成熟与干练。向忽必烈行了大礼后,皇太子恭敬地站在一旁。

此时,左谕德李谦上前一步。他身着儒服,面容清癯,目光中透着睿智与忠诚。

李谦深知皇太子对于大元未来的重要性,一首以来都对其悉心教导。今日,他觉得是时候将自己心中的一些想法向皇太子和盘托出。

李谦清了清嗓子,郑重地说道:

“太子殿下,臣近日深思,以为殿下日后治国理政,有十事至关重要。其一曰正心,心正则身正,身正则令行,唯有内心端正,方能明辨是非,做出正确的决策;其二曰睦亲,皇室宗亲乃国家根基,亲族和睦,则国家安稳,切不可因权力纷争而伤了亲情;其三曰崇俭,奢靡之风乃亡国之兆,我朝虽国力强盛,但也应时刻保持节俭,为天下臣民树立榜样;其西曰几谏,当陛下有所过失时,殿下应委婉劝谏,以尽臣子之责,维护国家大局;其五曰戢兵,战争虽能开疆拓土,但也会给百姓带来无尽的痛苦,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战争,以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其六曰亲贤,贤能之士乃国家之瑰宝,殿下应广纳贤才,让他们为国家效力;其七曰尚文,文化乃国家之灵魂,重视文化教育,方能培养出更多有识之士,提升国家的整体实力;其八曰定律,完善的律法是国家稳定的保障,应制定公正合理的法律,让百姓有所遵循;其九曰正名,名正才能言顺,明确各官职的职责与权限,避免权力混乱;其十曰革弊,对于朝廷中存在的各种弊端,应及时革除,以保证国家的高效运转。”

皇太子听得极为认真,不时微微点头,眼神中充满了对李谦的敬重与感激。他深知这些建议字字珠玑,对于自己日后治理国家有着极大的帮助。

忽必烈在一旁静静地听着,脸上露出了赞许的神色。他看着眼前的皇太子和李谦,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大元的未来,就寄托在这些人的身上。

在这个寒冷的十月,元大都的皇宫内,正悄然发生着一些影响深远的事情。无论是忽必烈推行的教育新政,还是李谦对皇太子的谆谆教诲,都如同冬日里的火种,为大元帝国的未来带来了一丝温暖与希望。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