灭宋
灭宋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灭宋 > 第155章 忠良之殇

第155章 忠良之殇

加入书架
书名:
灭宋
作者:
黑天蛮王
本章字数:
10218
更新时间:
2025-02-09

至元十七年三月,京城大都的天空阴沉沉的,厚重的云层积压着,仿佛预示着一场风雨即将来临。街头巷尾的百姓们裹紧衣衫,在这料峭的春寒中匆匆而过,偶尔也会低声议论着朝廷里的新鲜事儿。

而此时,在那巍峨的皇宫之中,一项重大的决策正悄然改变着元朝的政治格局——都功德使司正式宣告成立。

这都功德使司可不一般,它肩负着掌管帝师所统僧人以及吐蕃军民等诸多重要事宜的重任。消息一经传出,朝堂上下顿时暗流涌动。

各方势力纷纷揣测着这一机构设立背后的深意,那些与宗教、吐蕃事务相关的官员们,更是神色凝重,仿佛预感到自已的命运将随着这个新机构的诞生而发生巨大的转变。

且说在遥远的关中地区,曾经权倾一时的安西王已然薨逝。时光回溯到至元十六年的秋天,关中大地一片肃杀之气。

京兆路总管赵炳,这位两鬓斑白却依然精神矍铄的臣子,接到了前往京城便殿面圣的旨意。他深知此次面圣意义非凡,一路上马不停蹄,心中满是对元帝忽必烈的忠诚与敬畏。

踏入那庄严肃穆的便殿,赵炳只觉一股无形的威严扑面而来。他定了定神,恭恭敬敬地行了大礼。忽必烈坐在龙椅之上,目光中透着关切与期许,缓缓说道:

“卿离开朕身边已有数载,如今再见,竟如此衰老,关中事务的繁杂程度可想而知啊。”

赵炳心中一暖,眼眶微微泛红,他深知元帝对自已的牵挂并非虚情假意。于是,他挺直腰杆,将关中民间的利弊之事,如同竹筒倒豆子一般,事无巨细地一一向元帝陈述。

从百姓的赋税之苦,到农田水利的荒废,每一件事都饱含着他对关中百姓的深切关怀。说到动情处,他的声音不禁有些颤抖。想起安西王去世后,陕西运使郭琮、郎中郭叔云在关中地区的种种恶行,他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愤怒,义愤填膺地说道:

“陛下,自王薨逝之后,那郭琮与郭叔云便窃弄威柄,在关中肆意妄为。他们横征暴敛,强占民田,百姓们苦不堪言,敢怒而不敢言啊!”

忽必烈原本斜倚在龙椅上,静静地听着,脸上的神情随着赵炳的讲述而不断变化。听到此处,他猛地坐起身来,眼中闪过一丝凌厉的怒色,大声道:

“闻卿此言,朕顿觉精神一振。这些奸佞之徒,竟如此胆大妄为,全然不顾百姓死活,国法尊严!”

说罢,他重重地拍了一下龙椅扶手,吓得旁边的太监们纷纷低下头,大气都不敢出。

随后,忽必烈命人取来宫中珍藏的上等马潼,亲自赐给赵炳饮用,以表对他的嘉许与信任。

“卿为朕分忧,为百姓谋福,此乃忠臣良将之举。”

忽必烈的声音中带着几分欣慰。

紧接着,忽必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改任赵炳为安西王相,其余官职依旧保留。同时,即刻下令让赵炳乘坐驿站的快马,偕同几位敕使,速速前往关中查办郭琮等人。

“务必将这些不法之徒绳之以法,还关中百姓一个太平!”

忽必烈的语气坚定而决绝。

赵炳领命,心中满是使命感。他深知此去关中,必定困难重重,但为了百姓,为了朝廷,他毫不畏惧。他带着使命匆匆踏上了西去的征程,一路风餐露宿,日夜兼程。

然而,那郭琮等人在关中经营多年,早已根深蒂固,耳目众多。得知赵炳前来查办自已的消息后,他们非但没有丝毫收敛,反而胆大包天,想出了一条恶毒的计策。

他们伪造世子阿南达的旨意,在赵炳刚踏入关中的土地时,便设下埋伏,将他及其妻子抓捕,囚禁在了平凉北那偏僻险峻的崆峒山。

崆峒山的牢房阴暗潮湿,弥漫着一股腐臭的气息。赵炳被关在其中,手脚被沉重的镣铐束缚着,但他的眼神中却透着不屈与坚毅。他心中暗自思忖:

“我一心为国为民,岂能被这些奸佞小人轻易陷害!”

赵炳的儿子赵仁荣得知父亲蒙冤被囚的消息后,心急如焚,仿佛热锅上的蚂蚁。他四处奔走,想要寻求帮助,解救父亲。可郭琮等人早已布下天罗地网,让他四处碰壁。无奈之下,赵仁荣决定直接向元帝忽必烈申诉,为父亲讨回公道。

他一路疾驰,马不停蹄地赶到京城,顾不上旅途的疲惫,便直奔皇宫。在宫门之外,他长跪不起,声泪俱下地向守卫诉说着父亲的冤屈。守卫们被他的孝心所打动,赶忙将此事禀报给了元帝。

忽必烈听闻后,龙颜大怒,拍案而起:

“岂有此理!朕的臣子竟被如此陷害,国法何在!”

他立即诏令两位近侍,快马加鞭奔赴关中,务必解救赵炳,并将郭琮等人及其党羽押解回京。

“若有违抗,格杀勿论!”

忽必烈的声音在大殿中回荡,充满了威严。

那郭琮等人得知朝廷使者前来,竟丧心病狂地想出了一条毒计。他们将使者热情地留下,表面上盛情款待,用美酒佳肴将使者们灌得酩酊大醉。而后,他们抢先派人趁着夜色,潜入平凉狱中,将毒药强行喂给了赵炳。

在那个黑暗的夜晚,平凉狱中一片死寂。赵炳在痛苦中挣扎着,他的心中满是不甘与悲愤。他想大声呼喊,想告诉世人自已的冤屈,可毒药已经让他无法出声。

就在赵炳遇害的那一刻,夜空中突然一颗流星划过,紧接着,一声如雷般的巨响传来,仿佛上天也在为这位忠良之臣的陨落而悲愤哭泣。

赵炳,这位一心为国为民的臣子,就这样含冤而死,年仅五十九岁。他的离去,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在关中百姓心中激起了千层浪。百姓们纷纷为他鸣不平,哭声传遍了关中的大街小巷。

消息传到京城,忽必烈痛心疾首,他的眼中满是悲伤与愤怒。他狠狠地拍着大腿,长叹道:

“朕痛失良臣啊!赵炳一生忠诚,为朕、为百姓尽心尽力,却落得如此下场,朕怎能不心痛!”

不久之后,郭琮等一百多人被押解到京城。忽必烈亲自审讯,他坐在那威严的大殿之上,目光如炬,仿佛能看穿这些罪犯的心思。在铁证如山面前,郭琮等人对自已的罪行供认不讳。

忽必烈下令,让赵仁荣亲手在闹市中斩杀郭琮和郭叔云,并且将他们的家产全部抄没赐予赵仁荣。

“这是他们应得的惩罚,也算是给你父亲一个交代。”

忽必烈对赵仁荣说道。

然而,赵仁荣却义正言辞地说道:

“陛下,这些与我有不共戴天之仇的人的东西,我怎能忍心接受!他们的恶行让我父亲含冤而死,这些家产沾满了罪恶,我不愿沾染分毫。”

忽必烈听后,对赵仁荣的骨气大为赞赏,他微微点头,说道:

“卿之骨气,朕甚欣慰。既如此,朕另外赏赐你二万缗钞,作为你父亲的治丧费用。你父亲的功绩,朕不会忘记,他的忠魂也将得到安息。”

不久之后,忽必烈追赠赵炳为中书左丞,赐谥号“忠愍”,以表彰他的忠诚与功绩。在京城的百姓们听闻此事后,纷纷对赵炳的遭遇表示同情,对忽必烈的处置表示赞赏。

然而,在赵炳蒙冤的这段时间里,还有一段意想不到的波折。

赵炳的死,原本与王府相商挺毫无关系,起初也没有任何迹象表明商挺与此事有牵连。可谁能想到,在郭琮的党羽中有一位王府女奚,她参与了郭琮的阴谋。

在临刑之际,她心中充满了恐惧与求生的欲望。为了能保住自已的性命,她竟说出一些模棱两可、暧昧不清的话,将商挺及其子商瓛牵扯了进来。

“商挺他们也知道这件事,他们也参与了谋划……”

她在刑场上大声呼喊着,试图将罪责转嫁他人。

忽必烈听闻后,顿时龙颜大怒,他无法容忍朝堂之上再有任何的不忠与阴谋。他立即召商挺进京,把他拘禁在赵炳的家中,将商瓛下狱。

“务必彻查此事,若商挺真有不法之举,绝不姑息!”

忽必烈对负责审理此案的官员说道。

忽必烈对赵炳的儿子说道:

“商孟卿(商挺字孟卿)乃是一位老书生,你可与诸位儒士一同审议他的罪行。朕要一个公正的结果。”

吏部尚书青阳梦炎站出来,小心翼翼地说道:

“陛下,臣本是宋人,对商挺以往的事情了解不多,不太清楚商挺以往的功劳是否能弥补如今的过错?”

他的语气中带着几分谨慎,毕竟这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忽必烈听后,心中不悦,脸色阴沉了下来,冷冷地说道:

“这分明是同类人相互袒护之词。朕看你是心怀不轨,故意为他开脱!”

青阳梦炎吓得连忙跪地,磕头如捣蒜:

“陛下息怒,臣绝无此意,只是如实陈述心中所想。”

符宝郎董文忠见状,赶忙上前为青阳梦炎解围,同时也为商挺辩解:

“陛下,梦炎确实不了解商挺是怎样的人,臣曾将商挺以往推戴陛下的功劳告知于他。臣深知商挺为人,他对陛下忠心耿耿,绝不会做出这等大逆不道之事。”

忽必烈沉默良久,他的心中也在权衡着。商挺在朝中多年,确实有过不少功绩,但如今这桩案子又牵扯到他,让忽必烈不得不慎重对待。

“那此事究竟如何呢?你且细细道来。”

忽必烈对董文忠说道。

董文忠诚恳地说:

“陛下,臣虽未亲眼所见,但耳朵里确实听闻,那杀人的阴谋,商挺并未参与!那王府女奚为了求生,胡乱攀咬,实在不可信。”

忽必烈听后,陷入了沉思,大殿内一片寂静,仿佛能听到每个人的心跳声。许久之后,忽必烈终于开口,缓缓说道:

“朕念在商挺以往的功劳,且此事证据不足,下令释放商挺。但此事绝不能就此罢休,若日后再发现有任何不法之事,定严惩不贷!”

这场因赵炳之死而引发的朝堂风波,终于渐渐平息。

在元朝广阔的疆域之中,局势总是波谲云诡。前些日子,索多所率领的军士在地方上肆意妄为,时常侵扰百姓。他们强取豪夺,百姓们稍有不从便遭打骂,一时间,民怨沸腾。原本好不容易安定下来的南剑等路,百姓们不堪忍受这般欺压,再度举起了反抗的大旗。

消息传到朝廷,元帝忽必烈眉头紧锁,心中满是忧虑。这地方刚稳定没多久,又出此乱子,实在棘手。他深知,若不妥善处理,必将影响大元的根基。

于是,他将目光投向了蒙古岱。蒙古岱素有谋略,且善于安抚人心。忽必烈当即下令,命蒙古岱前往南剑等路,务必平息这场叛乱,安抚百姓。

蒙古岱领命后,不敢有丝毫懈怠。他带着一队精干的人马,日夜兼程赶赴南剑等地。一路上,他仔细思量着应对之策,深知此次任务既要平定叛乱,更要让百姓重归安宁,化解他们心中的怨恨。

抵达南剑后,蒙古岱没有急于动用武力。他先是四处张贴告示,表明朝廷的安抚之意,承诺会严惩那些扰民的军士,还百姓一个公道。而后,他又派出使者,与叛军的首领进行谈判。使者诚恳地传达蒙古岱的话:

“朝廷知晓百姓的苦处,此次前来,就是为了给大家一个交代。只要大家放下武器,既往不咎,还会给予妥善的安置。”

叛军之中,不少人原本就是被逼迫无奈才走上这条路,听闻此言,心中动摇。

蒙古岱又亲自深入百姓之中,了解他们的诉求,当百姓们看到这位朝廷官员真心为他们着想,心中的怒火渐渐平息。在蒙古岱的努力下,这场叛乱终于得以平息,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对蒙古岱也是感恩戴德。

至元十七年,夏,四月,壬申朔日,阳光洒在皇宫的金顶之上,熠熠生辉。元帝忽必烈坐在那威严的龙椅上,回想起蒙古岱在南剑等地的出色表现,心中甚是满意。

他略作思忖,便下达了一道诏令:

任命蒙古岱继续担任福州行省的长官,希望他能在那里继续施展才能,治理好一方百姓。

然而,大元的疆土如此辽阔,事端总是此起彼伏。就在第二天,癸酉日,南康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杜可用起兵叛乱。

杜可用此人,野心勃勃,妄图趁乱割据一方。元帝得知后,怒不可遏,立刻下令让史弼率领大军前去讨伐。

史弼乃是一员猛将,接到命令后,迅速集结军队,浩浩荡荡地向南康进发。一路上,军旗飘扬,马蹄声震得大地都微微颤抖。史弼心中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尽快平定叛乱,将杜可用绳之以法,维护大元的稳定。

抵达南康后,史弼与杜可用的叛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

史弼身先士卒,带领着士兵们奋勇杀敌。他的军队训练有素,战术得当,而杜可用的叛军不过是乌合之众。经过一番苦战,史弼终于成功地将杜可用擒获,叛乱得以迅速平定。消息传回京城,元帝忽必烈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时间悄然流转,到了四月丁亥日。这一天,朝廷又做出了一个重要的决定——在杭州路设立金玉总管府。

杭州,作为江南的繁华之地,商业发达,设立这个总管府,旨在更好地管理当地的金玉等贵重物品的交易与生产,促进经济的有序发展。诏令一下,相关官员们便忙碌起来,筹备着金玉总管府的各项事宜。

转眼间,到了五月。甲辰日,阳光明媚,元帝忽必烈决定在察罕诺尔建造行宫。

察罕诺尔风景秀丽,气候宜人,忽必烈希望在这里建造一座行宫,以便日后前来休养和处理政务。于是,大批的工匠和民夫被征调过来,开始了行宫的建造工作。工地上,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人们忙碌地搬运着材料,搭建着房屋,都期待着这座行宫早日建成。

癸丑日,元帝又将目光投向了遥远的云南。他诏令云南行省征调四川的一万军队,由朵儿剌哈率领,与之前派遣的将领一同出征缅国。这是一场意义重大的军事行动,关乎着大元在西南地区的影响力。朵儿剌哈接到命令后,精心挑选士兵,筹备粮草,为出征做着充分的准备。

与此同时,朝廷还对福建行省的驻地做出了调整,将其从原来的地方迁移到了泉州。泉州乃是重要的港口城市,地理位置优越,将行省驻地迁移至此,有利于加强对沿海地区的管理和贸易往来。

甲寅日,又传来了一个好消息——汀、漳地区的叛贼廖得胜被成功抓获并处死。这一消息让当地的百姓们欢呼雀跃,他们终于摆脱了廖得胜的骚扰,生活又恢复了平静。

在这风云变幻的日子里,大元朝廷不断地应对着各种挑战,通过一道道政令,努力维护着国家的稳定与繁荣。而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百姓们也在期盼着能有一个长久安宁的生活环境 。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