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黄帝内经定永恒
萧承煜出征后,边关的风沙与战火都被隔绝在了医馆之外,可叶天舒的心却始终悬着。她独自守着医馆,每天清晨依旧按时打开大门,看着熟悉的街道,却总会不自觉地望向远方,想念那个奔赴战场的人。
但叶天舒没让自己沉浸在思念里太久,她知道萧承煜在边关奋战,自己也要在这医馆坚守。她把对萧承煜的思念当作动力,一头扎进了医学研究和治病救人里。白天,她利用经络铜人给前来求医的百姓诊治,看着铜人上浮现出的经络穴位和治疗方案,再结合自己的经验,开出最适合的药方。每治好一个病人,她都会在心里默默告诉萧承煜,他们守护的百姓,都在慢慢好起来。
夜晚,整个医馆安静下来,叶天舒坐在昏黄的烛光下,继续研究经络铜人。随着对铜人的深入了解,她越发觉得这其中藏着无尽的医学奥秘。这段时间,靠着铜人的帮助,她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以前那些让大雍医师们束手无策的怪病,在铜人的指引下,都被她一一攻克。消息传开,越来越多的人从西面八方赶来,找她看病,也有不少人是为了见识见识这神奇的经络铜人。
叶天舒的名声越来越大,人们开始认可她和铜人的价值,可她心里清楚,这才只是个开始。她一首有个宏大的目标,就是把现代医学理念和古代医学典籍结合起来,创造出一个更完善、更有效的医学体系,让更多的人受益。
一天,叶天舒在整理医书,这些医书陪着她从现代穿越而来,每一本都被她翻得有些破旧了。当她再次翻开那本《黄帝内经》时,一种别样的感觉涌上心头。她一页页地翻着,突然发现,铜人所展示的一些医学原理,竟然和《黄帝内经》里的论述不谋而合。比如铜人对人体经络气血运行的解读,和《黄帝内经》中关于经络的阐述有着相似之处;铜人给出的一些疾病治疗思路,也能在《黄帝内经》里找到根源。
“原来,古代医学和现代科技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可以相互补充。”叶天舒兴奋地自言自语,她感觉自己像是找到了一把钥匙,能打开医学新世界的大门。
于是,叶天舒决定以此为基础,撰写一本关于中西医结合的医书,把自己这些日子的经验和发现都记录下来。说干就干,她拿起纸笔,开始构思大纲。可真正动笔才发现,困难重重。
首先是如何用古代文字准确描述现代医学概念,这可难住了叶天舒。像“细胞”“病毒”这些现代术语,在古代根本找不到对应的词汇。她绞尽脑汁,查阅各种古籍,寻找合适的表述。有时候为了一个概念的解释,她要在书堆里翻上大半天。
还有就是如何让其他医师理解她的理念。毕竟在这个时代,大家都习惯了传统的医学观念,突然提出中西医结合,很多人一时难以接受。叶天舒只能西处拜访其他医师,和他们交流,耐心地讲解自己的想法。有些医师听了之后,露出恍然大悟的表情,也有些医师还是将信将疑,但叶天舒都没有放弃。
与此同时,边关战事吃紧。萧承煜带领士兵们在战场上艰苦奋战,每天都要面对敌人的进攻。叶天舒每天都在为他担心,只能通过一封封书信了解他的情况。每次收到萧承煜的信,她都迫不及待地打开,看着信里那些简短却有力的话语,仿佛能看到他在战场上的英姿。
日子一天天过去,几个月后,叶天舒的医书写完了。她看着厚厚的一沓手稿,心里满是感慨。她给这本书取名为《古今医汇》,寓意着古代和现代医学的融合。
《古今医汇》一经问世,就像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许多医师争相传阅,开始重新审视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的关系。有人对叶天舒的理念赞不绝口,也有人提出质疑,但不管怎样,这本书让大家开始思考医学的新方向。
就在叶天舒为医书的成功感到欣慰时,这天,医馆外突然传来一阵喧闹声。叶天舒走出医馆,就看到萧承煜骑着马,风尘仆仆地回来了。他虽然面容疲惫,身上还带着战场上的硝烟味,但眼神坚定,透着历经风雨后的沉稳。
看到叶天舒的那一刻,萧承煜眼中满是爱意和思念,他快步走上前,紧紧抱住叶天舒,声音有些沙哑地说:“阿舒,我回来了。”
叶天舒眼眶一红,泪水在眼眶里打转,这几个月的担心和思念,在这一刻都化作了重逢的喜悦。两人走进医馆,坐下来,诉说着分别后的经历,感慨万千。
经过这场战争,萧承煜更加明白,他和叶天舒有着共同的目标和信念。不管是守护边关,还是发展医学,他们都是彼此最坚实的后盾,身份差异根本无法阻挡他们。
叶天舒拿出《古今医汇》,递给萧承煜,认真地说:“这是我们共同的成果,未来,我们一起将医学发扬光大。”
萧承煜接过书,看着封面上的字,重重地点了点头,“好,我们一起。”
从此,叶天舒和萧承煜在大雍开启了医学改革之路。他们的医馆越办越好,不断有年轻的医师慕名而来,跟着叶天舒学习新的医学知识和理念。而那本《古今医汇》,也成为了大雍医学发展的重要典籍,被一代又一代的医者奉为圭臬。叶天舒“银针度世,医心永恒”的誓言,终于得以实现,他们的爱情故事,也在民间口口相传,成为一段人人称羡的佳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