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李铉冥那番阴狠且充满心机的言论,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殿中激起层层涟漪,让原本就紧张的气氛愈发凝重。
就在众人还沉浸在对二皇子话语的思索与担忧之时,三皇子李慕文迈着沉稳且优雅的步伐,缓缓向前。
他身着一袭月白色的儒袍,袍角绣着淡蓝色的云水纹,随风轻摆,尽显儒雅气质。
头戴黑色方巾,束发的玉簪温润剔透,更添几分文人雅士的风范。三皇子走到殿前,恭敬地向老皇帝行了一个标准的儒家礼仪,动作舒缓而庄重。
“父皇,儿臣以为,二皇兄的言论实在有悖于治国的正道。”
三皇子抬起头,目光平和却坚定地看着老皇帝,声音清朗犹如春日里的微风,不疾不徐地说道,“治国应以仁为本,民为邦本,本固邦宁。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
老皇帝李承铉微微点头,示意三皇子继续说下去。
他的目光中带着几分期许,也有几分审视。
在这个诸子争嫡的关键时刻,他希望能听到真正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的见解。
三皇子见状,继续说道:“我大夏国幅员辽阔,百姓众多,他们是国家的根基,是大厦的基石。
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因此,轻徭薄赋是首要之务。
如今,民间百姓为赋税所累,苦不堪言。许多家庭因赋税过重,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若长此以往,民心必将离散,国家根基也将动摇。”
大皇子李元武听着三皇子的话,忍不住冷哼一声,插嘴道:“三皇弟,你这话说得轻巧。若不征收赋税,国家的军队如何维持?边境的防御如何保障?没有强大的军队,谈何国家安宁?”
三皇子微微一笑,并不动怒,从容回应道:“大皇兄,我并非主张不征赋税,而是要合理征收,去除那些苛捐杂税。百姓富足了,国家的根基才稳固。
有了稳固的根基,再谈强军之事,岂不是事半功倍?
再者,军队的强大,不仅仅取决于钱财,更在于民心所向。得民心者,方能得天下,军队自然也会众志成城。”
老皇帝听了,心中暗暗赞许三皇子的见解。他深知,大皇子只知武力的重要性,却忽略了民心的力量。
而三皇子能从百姓的角度出发,思考治国之道,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三皇子接着说道:“除了轻徭薄赋,兴办教育也是至关重要。如今,我大夏国虽有不少学府,但大多集中在繁华之地,偏远地区的百姓子弟,却无缘接受教育。
如此一来,许多有才华的人被埋没,国家也失去了众多可用之才。
儿臣以为,应在全国各地广设学堂,聘请贤能的夫子授课,让更多的孩子,无论贫富,无论贵贱,都能接受教育。”
二皇子李铉冥在一旁阴阳怪气地说道:“三皇弟,你这想法倒是美好。可兴办教育,谈何容易?钱财从何处来?师资又从哪里找?莫不是纸上谈兵吧。”
三皇子看了二皇子一眼,目光中带着一丝惋惜,说道:“二皇兄,这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钱财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财政,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来筹集。至于师资,我大夏国人才济济,只要朝廷发出号召,定会有许多饱学之士愿意投身教育事业。而且,兴办教育,乃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业。培养出众多有识之士,他们将成为国家的栋梁,为大夏的繁荣贡献力量。”
西皇子李景渊微微点头,对三皇子的观点表示认同。他说道:“三皇兄所言极是。
教育乃强国之本,只有国民的素质提高了,国家才能真正强大起来。
而且,通过教育,还能传播我大夏的文化,增强国家的凝聚力。”
三皇子感激地看了西皇子一眼,继续说道:“此外,儿臣认为,应大力鼓励农桑。
农业是国家的根本,只有粮食充足,百姓才能安心生活。朝廷可以派遣农官,到各地传授先进的种植技术,帮助百姓提高产量。
同时,对于那些在农桑方面有突出贡献的百姓,给予嘉奖,以激励更多人投身农业生产。”
七皇子李怀景忍不住说道:“三皇兄,你这一套虽然听起来不错,但见效太慢。
依我看,还是发展商业,积累财富来得实在。有了钱,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三皇子微笑着回应道:“七皇弟,商业固然重要,但不能本末倒置。农业不稳,百姓无粮,即便有再多的财富,又有何用?只有在保证农业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再发展商业,才能相得益彰。”
老皇帝听着皇子们的争论,心中思绪万千。
三皇子的儒家治国理念,虽然听起来美好,但在这复杂多变的现实中,能否真正施行,他也心存疑虑。
然而,三皇子心怀天下,以百姓为念的这份心意,却让他颇为感动。
这时,三皇子又说道:“父皇,儿臣知道,在这皇位争夺的关键时刻,各位皇兄都在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抱负。但儿臣以为,无论谁最终登上皇位,都应以百姓的福祉为首要目标。我们是皇子,肩负着守护国家、庇佑百姓的重任。不能为了一己之私,而让国家陷入动荡,让百姓受苦。”
老皇帝看着三皇子,心中感慨万千。他说道:“慕文,你能有此想法,朕很欣慰。但治国之路,充满艰辛与挑战,并非只有仁义就足够。在这复杂的朝堂与江湖交织的局势下,还需懂得变通,懂得权衡利弊。”
三皇子躬身道:“父皇教诲,儿臣铭记于心。
儿臣也知道,自己的想法或许有些理想化,但儿臣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定能让大夏国走上一条以仁为本的繁荣之路。”
大公主李昭华也开口说道:“三皇兄心怀天下,以仁义治国的理念,令人钦佩。但在这乱世之中,也不能忽视武力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在仁义与武力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三皇子点头道:“大皇姐所言极是。儿臣并非忽视武力,只是认为武力应是维护仁义的手段,而非目的。只有以仁义为根基,武力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这场关于治国理念的争论,在三皇子的儒家理念阐述后,愈发激烈。各位皇子各抒己见,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着大夏国的未来。
而老皇帝则在一旁静静聆听,心中对各位皇子的能力和性格,又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