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水浒:武松的靖康保卫战
铁血水浒:武松的靖康保卫战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铁血水浒:武松的靖康保卫战 > 第0018章 弹劾与通匪

第0018章 弹劾与通匪

加入书架
书名:
铁血水浒:武松的靖康保卫战
作者:
东阳浪客
本章字数:
5192
更新时间:
2025-05-06

面对李世衡的公开弹劾,面对大堂官吏的目光,武松不慌不忙道:“昨夜蒙县尊钧旨,卑职夜探景阳冈,在那贼寇张迪的山寨里搜得若干书信。县丞,依卑职之见,你我私怨事小,剿匪事大,不如先看了书信再议弹劾之事?”

程文简道:“自是剿匪要紧,那便先议此事。”

武松取出一封书信,道:“不知此信可否当堂宣读?”

李世衡正色道:“本官行事光明磊落,不惧小人构陷,都头但有何物证只管呈上,是真是假县尊自有明断。”

“此乃县丞之兄写给景阳冈贼首张迪的书信,是否当堂宣读,请县尊定夺。”

程文简看了武松呈上的书信,道:“县丞,此信落款为令兄,本官与令兄仅有一面之缘,不识得笔迹,不知真假,诸位不妨一辨。”

王世安上前取了书信,道:“确是世宁公笔迹,主簿请看。”

周明远接过书信,略看几眼,不置可否,递与李世衡。

李世衡扫了两眼,道:“此信确是家兄亲笔,本官也知晓此事。但景阳冈贼寇猖獗,商贾为求通行,不得不纳买路钱。本官料想,阳谷县的商贾,多有与那张迪、高托山书信往来者,不过是为求贼寇手下留情,少收些银两。此事根由还是县衙剿匪不力,不能护佑商贾,致使其不得不向贼寇低头。本官身为县丞,自当担责,县尉未归,都头暂代其职,此事都头也该有个交代。缘何逼得奉公守法的商贾向贼寇俯首?”

武松拱手道:“县丞,景阳冈贼寇一事,卑职己有计较,稍后自当禀明县尊。”

说罢走到李世衡面前,取回书信,又道:“既然县丞认定此信确为令兄所书,那么这封书信呢?”

李世衡接过武松递来的另一封书信,面色大变,急道:“伪造!此乃伪造!”

武松迅速夺回书信,大步上前,将两封书信都呈到程文简案前,躬身道:“县尊,卑职是粗人,不识得字迹,不知这两封书信是否出自一人之手。这第二封书信却是教唆贼寇劫掠其他商贾,以使李家独大,更许诺定期供给贼寇钱粮。此举恐有通匪养寇之嫌?”

经程文简、周明远、王世安初判,两封书信确为一人所书,李世衡既己认了第一封,第二封便难以抵赖。

他只得推翻前言,连第一封也不认了,要求呈报提刑司查验笔迹。

武松落座,道:“县丞,贼首张迪、高托山愿出面作证,令兄不但多次与其书信往来,更曾密会两次。人证物证俱在,恐怕不是三言两语能说清的。”

李世衡目光阴鸷,道:“武都头若以为罗织这些伪证便能扳倒李家,未免太过天真。”

武松笑道:“卑职所呈物证,皆有人证佐证,倒是县丞弹劾的罪状,尽是凭空捏造。说卑职通匪、勾结魔教、煽动流民,俱是县丞的臆测,并无实证,不过是想逼走卑职。”

说罢起身走到大堂中央,又道:“蒙县尊抬爱,武松自打虎以来,忝为阳谷县都头,虽未能尽除贼寇之患、解流民之忧,却也使贼寇不敢再入城,流民不敢再生事。而县丞为家族私利,为河滩荒地,便要弹劾卑职,以使阳谷再陷混乱。李氏大房虽在寿张,可县丞生于阳谷,身为县丞,置父老乡亲于不顾,只为谋得河道疏浚之利,县丞心中可曾不安?”

李世衡面红耳赤,道:“一派胡言!李氏一族世居寿张、阳谷,向来乐善好施,岂容你肆意污蔑?”

“既如此李氏何不多捐些钱粮,让城外流民吃顿饱饭?何必趁内忧外患之际,联合商贾哄抬物价?”

李世衡却不理会武松质问,转向程文简道:“县尊若不接受弹劾,停职查办武都头,本官即刻呈报赵知州,同时请知州派厢军驰援阳谷。”

程文简道:“县丞弹劾状中疑点甚多,查证尚需时日。县尉未归,阳谷不可一日无都头。至于令兄与贼首书信往来真伪,本官自会派人查证。如今本县头等大事乃是治河,时己十一月,若再不动工,待大雪封河,便难疏浚了。”

李世衡冷哼道:“石料皆需自景阳冈开采,匪患未除,如何治河?难不成去更远的山里?那样耗费倍增,钱粮谁来出?”

武松回座,说道:“县丞不必忧心。县尊,卑职正要禀报。昨夜探查匪情,遭遇那张迪、高托山拦路,交手之后卑职劝其改邪归正。二人本是良民,不得己落草,若能安稳度日,谁愿与官府为敌?故二人言道,若县尊应允,愿不再为寇,只求在景阳冈狩猎为生。那景阳冈猛兽出没,或还有大虫,正可令其巡山护林。卑职不敢擅专,请县尊定夺。”

程文简沉吟道:“若其真心悔改,本官可既往不咎。主簿以为如何?”

周明远拱手道:“景阳冈流民聚众不久,尚未酿成大祸,合朝廷先抚后剿之策。若能化匪为民,实乃大功一件。”

程文简点头道:“此事便由武都头协助主簿办理。”

弹劾之事不了了之,李世衡再次称病告假,离了县衙。

县衙后堂,程文简与王世安、武松商议一番后,道:“靖之,即刻着手筹备治河,此事再拖不得。都头速上景阳冈,妥善安置流民。匪患一除,商路自通。城中物价日涨,莫说百姓,同僚皆有怨言。”

王世安称是,道:“县尊,县丞若真上报赵知州,请来厢军,恐局势又生变故。”

程文简叹道:“党争党争,争的不过是利。县丞不惜撕破脸皮,也是为族中利益,田地乃豪绅命根。靖之不必忧心,本官连月请援,州里不发一兵一卒,若为李氏私利,赵知州却派厢军相助,本官自当上奏,便是弹劾上官也在所不惜。都头且放心行事,官场蝇营狗苟自有本官应对。”

武松拱手应道:“卑职这便上景阳冈。”

二人告退,出了后堂。

王世安便拉武松去了幕厅,递上两本名册,道:“都头,世安有事相求。”

武松翻看名册,道:“押司但说无妨。”

“都头所看乃是认捐名册,另一本乃是按一千民夫、两月工期所估物资清单。县中豪绅半数与李氏交好,要么分文不捐,要么只捐些许,这两日奔走下来,尚不足半月用度。天寒地冻,开工在即,求都头相助。”

“待办完景阳冈之事,某便为押司去催催。只是各家该捐多少,摊派何物,押司可有计较?”

王世安又取一名册,道:“依各家营生,世安己做好分派,尽在此册中。”

武松收了名册,道:“押司宽心,治河乃大事,想来那些豪绅也不敢造次。河北近边,民风彪悍,故某令方青娘组建互助社,一面负责后勤,一面充作耳目。治河之事,若有需用之处,押司尽管吩咐青娘。”

王世安笑道:“都头思虑周全,正有许多仰仗之处。”

武松拱手告辞,又听王世安提醒道:“都头,景阳冈事县尊令主簿负责,凡事还须先禀报为是。”

武松便去拜见周明远,请其同往景阳冈,与张迪、高托山确认招安之事。

周明远以腿脚不便为由,命武松便宜行事。

当武松策马出城之际,城东李氏米行内,商贾云集。

为首者正是李世衡长兄李世宁,亦是李氏家族族长。

召集阳谷豪绅,正是为治河捐输一事。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