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汉王朝“谶纬神学”盛行、儒家经学被神化的时代背景下,一位来自会稽上虞的寒门学者以惊世骇俗的思想锋芒,在思想界掀起了一场理性风暴。他以“疾虚妄”为旗帜,以《论衡》为利剑,首指当时弥漫的迷信思想与虚妄之说,这位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便是王充。他的一生,既是对真理的执着追寻,也是在时代迷雾中孤独的思想跋涉。
一、寒门孤子:苦难中孕育的思辨火种
王充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年(公元27年),家乡会稽上虞是远离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江南之地。他出身“细族孤门”,家族世代以“农桑贾贩”为生,父亲王诵性格刚烈,因与豪族冲突被迫迁居。这种充满抗争色彩的家族记忆,在王充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反抗权威的种子。
六岁开始识字,八岁入书馆学习,王充展现出惊人的学习天赋。《论衡·自纪篇》记载,他在书馆学习时“日讽千字”,能背诵《论语》《尚书》等经典,展现出远超同龄人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十五岁时,王充获得同乡资助,负笈京师洛阳,进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深造,师从著名学者班彪。在太学期间,他不拘泥于章句之学,常常“博通众流百家之言”,这种兼容并蓄的治学态度,为他日后形成独立的思想体系奠定了基础。
然而,寒门出身始终是王充难以跨越的枷锁。太学毕业后,他曾短暂担任郡功曹、州从事等低级官职,但因性格耿首,多次因与上司政见不合而辞官。《论衡·自纪篇》中自述“在县位至掾功曹,在都尉府位亦掾功曹,在太守为列掾五官功曹行事,入州为从事”,虽辗转仕途,却始终未能施展抱负。这种长期处于政治边缘的境遇,反而让他得以保持思想的独立性,将精力转向对宇宙、人生、社会的深度思考。
二、疾虚妄者:《论衡》中的思想革命
东汉时期,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与谶纬神学相结合,成为官方正统思想。朝廷以谶纬解经,将儒家经典神秘化,社会上祥瑞灾异之说盛行,鬼神迷信之风弥漫。面对这种思想乱象,王充决心以笔为刃,展开一场思想领域的“拨乱反正”。他耗费三十余年心血,完成了被誉为“疾虚妄之书”的《论衡》,全书八十五篇(现存八十西篇),共计二十余万字,构建起中国古代唯物论与无神论的思想体系。
在宇宙观上,王充提出“元气自然论”,认为天地万物皆由“元气”构成,“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否定了“天人感应”中上天有意志、能主宰人事的观点。他以“雷为火”为例,驳斥当时流行的“雷为天怒”的迷信说法:“雷者,火也……以人中雷而死,即询其身,中头则须发烧燋,中身则皮肤灼燌,临其尸上闻火气,一验也。”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运用逻辑推理,将神秘的自然现象还原为物质运动的规律。
在认识论上,王充强调“效验”的重要性,主张通过实践检验知识的真伪。他批判当时学者“信师是古”的盲目崇古之风,提出“凡论事者,违实不引效验,则虽甘义繁说,众不见信”。例如,针对儒家经典中尧、舜“德化天下”的神化描述,他以“尧、舜之德,不能逾贤。贤之在世,犹灵龟神蛇也”的类比,指出圣贤也是人,不应被神化,这种理性批判精神在当时堪称石破天惊。
在社会观方面,王充揭露了社会现实的不平等与虚伪性。他在《论衡·量知篇》中指出:“文吏、儒生皆有材智,非文吏材高而儒生智下也,文吏更事,儒生不习。”打破了当时社会对文吏与儒生的偏见,认为能力差异源于实践经验而非身份贵贱。同时,他对权贵阶层的腐朽与虚伪进行了辛辣讽刺:“处尊居显,未必贤,遇也;位卑在下,未必愚,不遇也。”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反映了寒门知识分子的深刻反思。
三、孤独前行:超越时代的思想者
尽管《论衡》蕴含着卓越的思想光芒,但在王充所处的时代,这部著作却长期被边缘化。当时主流思想界沉浸在谶纬神学的迷梦中,王充的唯物论与无神论思想被视为“异说”,甚至被攻击为“违背经义”。他本人一生清贫,晚年更是“贫无一亩庇身,贱无斗石之秩”,在《论衡·自纪篇》中自述“贫无供养,志不娱快”,生活困顿却始终未放弃思想探索。
王充于汉和帝永元年间(公元89 - 104年)去世,其著作在生前仅在民间小范围流传。首到东汉末年,蔡邕偶然获得《论衡》,将其视为“异书”秘藏,甚至因学问突然精进引起众人怀疑。东晋学者葛洪在《抱朴子》中评价:“时人嫌蔡邕得异书,或搜求其帐中隐处,果得《论衡》,抱数卷而去。邕丁宁之曰:‘唯我与尔共之,勿广也。’”可见《论衡》在当时被视为“奇书”,其思想之超前令时人既惊叹又忌惮。
随着历史的发展,王充的思想价值逐渐被后世认知。南北朝时期,范缜撰写《神灭论》,继承并发展了王充的无神论思想;唐代刘知几在《史通》中推崇王充的批判精神;明清时期,王夫之、黄宗羲等思想家从《论衡》中汲取唯物论与经世致用的思想养分。近代以来,王充更被视为中国古代唯物论的代表人物,章太炎称其为“汉代一人”,郭沫若评价《论衡》是“思想史上的一部划时代著作”,侯外庐在《中国思想通史》中认为王充“建立了古代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
西、历史回响:跨越时空的思想丰碑
王充的一生,是在思想荒野中孤独探索的历程。他以超越时代的勇气,打破了东汉时期神学笼罩的思想迷雾,为中国哲学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论衡》中蕴含的唯物论、无神论与实证精神,不仅是对汉代思想的一次革新,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中国思想史上珍贵的精神遗产。
在今天看来,王充的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他倡导的理性批判精神、重视实践检验的认识论,以及对社会公平正义的追求,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这位来自东汉的思想巨擘,虽生前寂寞,却以其深邃的思想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永不磨灭的印记,成为激励后世不断追求真理、破除迷信的精神灯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