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 >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 第714章 改变盐碱地

第714章 改变盐碱地

加入书架
书名: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作者:
颠沛人生
本章字数:
4448
更新时间:
2025-07-08

初夏的津南平原上,金黄的麦浪本该翻滚如海,可眼前的景象却令人心忧。

林澈蹲在田埂边,手指捻起一撮泥土,在指尖细细。泥土呈现出不健康的灰白色,颗粒间夹杂着细小的结晶,在阳光下泛着诡异的光芒。

“果然如此。“林澈眉头紧锁,将泥土放入随身携带的瓷瓶中。他站起身,拍了拍长衫下摆的尘土,目光扫过这片贫瘠的土地。远处的麦苗稀疏瘦弱,叶片边缘泛着焦黄,像是被无形的火焰灼烧过。

随行的县丞王德擦着额头的汗水,小心翼翼地问道:“林大人,这津南的土地究竟有何问题?自下官上任以来,年年赋税不足,百姓叫苦连天,可无论如何施肥灌溉,收成总是差强人意。“

林澈没有立即回答。他走向田边一棵歪脖老柳树,从行囊中取出一个牛皮水袋,倒了些清水在树根处。水渗入土壤后,表面很快浮现出一层白色粉末。

“王大人请看。“林澈指着那层白霜,“这就是症结所在。“

王德凑近细看,满脸疑惑:“这是...盐?“

“正是。“林澈点点头,“而且不止是盐,还有大量碱性物质。这种土壤,我们称之为盐碱地。“

回到县衙后,林澈立即命人召集当地老农和衙门官吏。夕阳西下时,县衙后院已聚集了二十余人。林澈站在台阶上,背后挂着他在路上绘制的简易土壤剖面图。

“诸位,“林澈清了清嗓子,声音在暮色中格外清晰,“今日请各位前来,是要说明津南地区多年来粮食歉收的根本原因。“

人群中一阵骚动。老农们交头接耳,官吏们则挺直了腰背。王德站在最前排,手里拿着记事簿,准备记录。

林澈微微一笑,从袖中取出那个装有土样的瓷瓶。“所谓盐碱地,是指土壤中含有过多的盐分和碱性物质,导致土地失去了适宜植物生长的条件。“他将土样倒在掌心,展示给众人看,“它是一种不育的土壤类型,种植农作物在这样的土地上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忍不住开口:“大人,老汉种地五十载,从未听说过什么'盐碱地'。这地祖祖辈辈都这么种,为何近些年越发不长庄稼?“

“问得好。“林澈点头赞许,从桌上拿起另一个瓶子,“这是三十年前这片土地的土样记录。“他倒出些许暗褐色的土壤,“再看现在的。“两相对比,现在的土壤明显颜色更浅,颗粒更粗糙。

“盐碱化的形成有多方面原因。“林澈指向背后的图纸,“一是地下水位高,水分蒸发后盐分留在表层;二是灌溉不当,引入含盐量高的河水;三是过度耕作,破坏了土壤结构。“

众人听后恍然大悟,交头接耳声此起彼伏。王德快速记录着,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终于明白为什么津南地区的耕地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以及为什么农作物总是长得稀疏瘦弱,无法产出丰收。

“那...可有解决之法?“王德忍不住问道,声音因急切而略显尖锐。

林澈正要回答,院门突然被推开。一队锦衣卫鱼贯而入,分列两侧。所有人都慌忙跪倒在地——朱元璋身着常服,在几名大臣的陪同下大步走来。

“都起来吧。“朱元璋挥挥手,目光直接落在林澈身上,“朕听闻你发现了津南农业的症结?“

林澈深施一礼:“回陛下,臣确实有所发现。“

朱元璋走到桌前,拿起那两个土样瓶对比着,眉头越皱越紧。“详细道来。“

林澈重新讲解了一遍盐碱地的成因和危害。朱元璋听着,脸色逐渐阴沉。当听到这种状况可能需要数年才能改善时,皇帝脸上闪过一丝无奈,他意识到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远超预期。

“陛下,“户部侍郎贾赦突然上前一步,“臣以为此事需慎重。盐碱之说前所未闻,贸然改变耕作方式,万一影响赋税...“

“贾大人,“林澈不卑不亢地打断,“下官在江南时曾治理过类似土地,有成功经验可循。“

贾赦冷笑一声:“江南水土岂能与北方相提并论?林大人未免太过自信。“

气氛骤然紧张。朱元璋抬手制止了即将升级的争论:“林澈,说说你的方案。“

林澈深吸一口气,从行囊中取出一卷图纸,在桌上缓缓展开。“首先,需开挖排水沟渠,降低地下水位;其次,引清水灌溉,冲洗土壤盐分;再者,施用有机肥料,改善土壤结构;最后,初期种植耐盐作物如大麦、甜菜,待土壤改良后再种小麦。“

朱元璋仔细查看着图纸,不时点头。贾赦却脸色铁青,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

“这些工程需多少银两?多长时间?“朱元璋问道。

“初步估算需白银五千两,三年可见成效。“林澈回答。

“荒谬!“贾赦再也按捺不住,“五千两白银就为试验一个虚无缥缈的理论?陛下,今年北方旱情严重,国库吃紧,哪有余钱做这等尝试?“

林澈不急不躁:“贾大人,津南地区每年因歉收减免的赋税就不止五千两。长痛不如短痛。“

贾赦更是气的浑身发抖,双眼都已是泛红,厉喝道:“黄口小儿!你可知五千两能养活多少边关将士?就凭你几句空谈,就要朝廷拿真金白银冒险?“

“贾卿!“朱元璋沉声喝止,“注意分寸。“

贾赦慌忙跪下:“臣失态,请陛下恕罪。但臣实在忧心国事...“

朱元璋没有立即说话。他走到院中那棵老槐树下,仰望着初升的月亮。夜风拂过,带来远处田野的气息——那是一种混合着盐碱味的苦涩。

“林澈,“皇帝突然开口,“若给你一个小型试验田,需要多少银两?“

林澈眼前一亮:“百亩之地,五百两足矣。“

“陛下!“贾赦急切道,“即便五百两也是民脂民膏啊!“

朱元璋转过身,目光如炬:“贾卿,你可有更好的办法解决津南连年歉收的问题?“

贾赦语塞,额头渗出冷汗:“臣...臣以为应加强赋税征管,而非...“

“够了。“朱元璋抬手制止,“朕意已决。拨给林澈百亩试验田,白银五百两。王德全力配合。“

王德连忙叩首:“臣遵旨。“

错乱章节催更!
返回
指南
快捷键指南
全屏模式
上下移动
换章
加入书架 字号
调整字号
A-
A+
背景
阅读背景
错乱漏章催更
  • 新书推荐
  • 热门推荐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