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众人瞩目中,洛玉莲步轻移,缓缓踏上石台。
伸出修长的手指,那手指白皙如玉,轻轻触碰那散发着柔和光芒的水晶球。
刹那间,水晶球光芒大放,一道文字浮现而出。与此同时,光幕之上,论题清晰显现:“论读书之法与文道感悟的深度关联”。
此时,台下众人的目光皆聚焦于洛玉,目光中神色各异。
苏瑶和林婉眼中满是期待与信任,她们深知洛玉的才情与智慧,坚信她定能在这场论道中大放异彩。
而岳麓书院的逸尘,嘴角则勾起一抹略带挑衅的弧度,眼神中满是不以为然,甚至隐藏着一丝嫉妒。在他看来,洛玉不过是运气好罢了,他绝不相信这个女子能在如此深刻的论题上有什么惊人之语。
洛玉微微垂眸,短暂沉思。
莫名的想起了教霍秀战诗的情形。旋即,她抬头,目光澄澈明亮,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朱唇轻启,声音清脆悦耳,仿若山间流淌的清泉,潺潺流淌于众人耳畔,又如黄钟大吕,振聋发聩。
“读书之法,乃文道之基石,二者关联,恰似根与繁花,根愈深则繁花愈盛。”洛玉开篇之语,便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引起层层涟漪。众人皆被她这形象的比喻所吸引,纷纷凝神细听。
“读经典之书,需精读细品,如琢美玉,方能悟其精髓。
昔者孔子韦编三绝,于《周易》中探寻天地之道,此乃精读之典范。每读一字,皆深思其义,每阅一句,皆领会其神,将文字化为自身血肉,融入灵魂深处,如此方能于文道感悟中触及真谛。”
洛玉的声音坚定有力,她一边说着,一边用手轻轻比划,仿佛在描绘着孔子当年刻苦钻研的场景。台下众人皆沉浸于她的讲述中。
“然只读而不思,如食而不化,终难有大得。读书之时,应心有所悟,情有所动。吾辈读书,用心感受文字背后的情感与哲理,使之心神共鸣,进而升华自身文道感悟。”
洛玉的眼神中充满了回忆,前世的诗词大家若是能降临于此世,又是何种风采。
“且读书不应拘泥于一家之言,应博采众长,融会贯通。众书院有人,倡导‘文以载道’,其文气势磅礴,融合多家之长;又如小家碧玉者,诗词豪放婉约兼具,从儒释道中汲取智慧。
吾等需广纳百川,于不同思想碰撞中,拓展文道视野,加深感悟深度。”洛玉越说越激昂,她的声音在山谷中回荡,仿佛与天地间的文道之力相呼应。
洛玉的阐述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台下众人皆沉浸其中。
苏瑶和林婉眼中满是自豪与钦佩,她们相互对视一眼,皆从对方眼中看到了对洛玉的赞叹。而逸尘的脸色则愈发阴沉,眼中闪过一丝嫉妒。他握紧了拳头,心中暗暗不服。
就在此时,天空中忽现奇异光芒,众人惊愕抬头。
只见文星闪烁,光芒璀璨,如同一颗颗星辰坠落凡尘,纷纷朝着洛玉汇聚而来。那光芒交织缠绕,宛如绚丽的锦缎,将洛玉笼罩其中。洛玉感受到一股强大而神秘的力量涌入体内,文道之气蓬勃涌动,如江河奔腾不息。她的本命字“耀华”闪耀出前所未有的耀眼光芒,仿佛一颗璀璨的星辰,悬浮于虚空之中,散发出无尽的威严与神秘。
洛玉深知,这是文道对她的认可与垂青,亦是她在文道之路上迈出的坚实一步。她微微欠身,向天地间的文道之力致以敬意,心中满是感激与坚定,一步入文士圆满,若是在偏远之地,也可以当一夫子了,当真是此行不虚。
逸尘见状,心中既惊且怒,他冷哼一声,大步走上石台,试图挑战洛玉。
“哼,不过是些花言巧语,侥幸引得文星垂青罢了。有胆与我再论一遭?”
他的声音中带着一丝愤怒与不甘,眼神中满是挑衅,引得周围哗然,平日虽也有人会上台论辩,但是在文道垂青后,为何还要自取其辱。
洛玉神色平静,淡然道:“请赐教。”
她的语气不卑不亢,眼神中透着坚定与从容,仿佛逸尘的挑衅对她来说不过是微风拂面。
逸尘面色不善,开口道:“你说读书之法应博采众长,然若所学繁杂,如何能保持文道之心纯粹?”他双手抱胸,微微仰头,眼神中充满了质疑。
洛玉微微一笑,从容回应:“博采众长并非杂乱无章,而是于多元思想中汲取精华,去伪存真。如铸剑,以不同金属融合,经千锤百炼,方能成就绝世神兵。文道之心,在坚守正道,以正义、仁爱、智慧为指引,所学愈广,愈能明辨是非,文道之心愈纯粹坚定。
就如孟子虽受儒家思想熏陶,然其亦能从墨家之‘兼爱’、道家之‘无为’中获取灵感,丰富自身对人性与社会的认知,却始终坚守儒家之‘仁义’核心,其文道之心愈发纯粹,言论亦更具影响力。”
逸尘又道:“你强调读书要精读深思,可若遇疑难不解之处,耗费过多精力,岂不误了修行进程?”他向前迈了一步,试图给洛玉施加压力。
洛玉目光坚定,侃侃而谈:“修行之路,本就无捷径可走。
疑难之处,恰是磨砺文道之心的硎石。如玄奘西行,历经磨难,方取得真经,其对佛法的领悟,皆在一次次困境中升华。读书遇疑难,若能潜心钻研,突破困境,文道感悟必将更上一层楼。且文道修行,非仅求速进,更在厚积薄发,根基稳固,方能行远。若为求快而忽视疑难,根基不稳,日后必难成大器。”
“你口口声声说要博采众长,可若各种思想相互冲突,又该如何抉择?”
“世间思想众多,冲突难免。然吾辈读书人,应以理性辨析,以实践检验。取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同在黑夜中航行,以真理为灯塔,以道德为船桨,自能在思想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若一味回避冲突,闭目塞听,如何能拓展文道之境?”
逸尘仍不死心,再次发问:“你说读书要用心感悟,可人心各异,感悟岂有标准?若人人皆凭感悟行事,文道岂不乱套?”
洛玉微微摇头,耐心解释:“感悟虽因人而异,但皆源于对世间万物的观察与思考。文道之妙,正在于包容不同感悟,相互切磋,共同进步。只要感悟不违背正道,不悖人伦,皆可为文道增色。若以一人之感悟强行统一众人,那才是对文道的扼杀。且文道有其基本准则,如仁、义、礼、智、信,以此为基,感悟方能有益文道发展。”
众人皆以为逸尘会因被驳得哑口无言,满脸涨红,而恼羞成怒,却看到逸尘露出思索之色,紧接着抱拳行礼,恭恭敬敬的说到“那日在市集,是我大言不惭了,然而我仍觉华美诗章应该呈现在千金之娟上才能体现出其价值,多谢姑娘赐教”。
这倒是让洛玉明显一愣,哑然失笑,原来以为是爽文打脸剧情,没想到纯纯一个犟种,索性还算坦率,向着台上师长深深一礼,转身回到了友人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