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部队的视野中出现那高耸入云、白雪皑皑的夹金山时,战士们不禁倒吸一口凉气。
连绵的山峰像一条巨龙横卧大地,银白的积雪在日光下刺得人睁不开眼,狂风呼啸着席卷而下,似要将一切敢于靠近的生灵吞噬。
张松溪勒住缰绳,望着眼前这壮观却又凶险万分的景象,眉头紧锁。他深知,这座雪山对于出生在南方、从未见识过如此严寒的战士们来说,无疑是个极其严峻的挑战。
转头看向身后那些年轻而坚毅的面庞,他们眼中有好奇、有惊叹,更多的是面对未知困难毫不退缩的勇气,张松溪心底涌起一股热流,同时也暗暗发誓,一定要带着大家安全翻过雪山。
张松溪是一个地地道道的西北汉子,对于严寒已经有了心理准备,但他担心这些从小生活在南方的战士们错估雪山的危险。
为了应对即将到来的考验,张松溪在山脚下迅速组织起准备工作。他召集各营营长,神色凝重地说道:“同志们,夹金山可不是一般的山头,这一趟,咱们要面对严寒、缺氧、暴雪,大家千万不能掉以轻心。”
说罢,他开始细致部署:“首先,让战士们尽可能多找些厚实的衣物,兽皮、棉衣,有多少拿多少,把自已裹严实,别冻坏了身子。”
战士们闻令而动,四处搜寻保暖物资。有的钻进山林,寻找猎户废弃的小屋,幸运的能捡到几张破旧但还能用的兽皮;
有的在附近村落向百姓求助,幸好前面的大部队留下了非常好的群众基础,百姓们听闻红军要翻雪山,纷纷把自家仅有的棉衣、棉被拿了出来。
一位大嫂拉着战士的手,眼里满是关切:“孩子,这山上冷啊,把这棉袄带上,多一层暖和些,可一定要平安回来。”战士们眼眶泛红,接过带着百姓温暖心意的衣物,心中满是感动。
物资准备妥当,张松溪又安排炊事班煮了大量的热姜汤,“让战士们都喝上,驱驱寒气,身子暖了才有劲儿爬山。”
他亲自监督着,一碗碗热气腾腾的姜汤递到战士们手中,看着大家大口喝下,暖意渐渐驱散寒意,他才稍稍放心。
临出发前,张松溪站在队伍前,目光扫过每一个人:“同志们,翻雪山不易,但咱们红军没有过不去的坎儿!大家跟着队伍,别掉队,要是觉着不舒服,马上喊人。咱们要一起翻过这座山,去和大部队会合!”战士们齐声高呼,声震山谷,向着雪山,迈出坚定的第一步。
起初,山路还算平缓,积雪虽厚,但战士们相互搀扶着,深一脚浅一脚地稳步前行。
可越往上爬,气温越低,寒风如刀子般割在脸上,呼出的热气瞬间在眉毛、领口结成冰霜。
南方战士们没料到这寒冷如此彻骨,有人牙齿开始打战,手脚也渐渐不听使唤。
“班长,我这手……麻了,快握不住枪了。”一个年轻战士颤抖着声音向班长求助。
班长赶忙握住他的手,哈着热气,帮他揉搓:“别怕,活动活动,千万别停下,咱们一定能过去。”说着,解下自已的围巾,给战士包住耳朵。
行至山腰,暴风雪毫无预兆地袭来。狂风裹挟着暴雪,天地瞬间白茫茫一片,能见度极低。
队伍被迫停了下来,战士们紧紧靠在一起,抵挡风雪。张松溪顶着风雪,艰难地在队伍中穿梭:“大家稳住!把绳子都拿出来,拴在一起,千万别走散!”战士们迅速从背包里掏出绳索,首尾相连,结成一条“生命线”。
在这极端恶劣的环境下,每前进一步都异常艰难。有的路段积雪太深,一脚踩下去,整个人就陷到大腿根,后面的战士赶忙上前,连拉带拽地把战友拖出来。
缺氧也开始折磨大家,战士们呼吸急促,胸口像被重石压着,头痛欲裂。但即便如此,没有一个人提出放弃,大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一步步向着山顶挪去。
五营有个叫小刘的战士,本就体弱,在风雪中脸色越发惨白,脚步虚浮,渐渐跟不上队伍。
身旁的战友见状,二话不说,背起他就走:“兄弟,咱们一起走,不能把你落下!”
小刘在战友背上,虚弱地挣扎:“我……我拖累大家了,放我下来吧。”
战友喘着粗气吼道:“胡说!咱们是红军,生死与共,翻过这座山,就好了!”
接近山顶时,寒冷达到了极致,不少战士的水壶冻裂,干粮也冻得像石头一样硬邦邦。
张松溪看着疲惫不堪、却仍咬牙坚持的战士们,眼眶了。他大声喊道:“同志们,再加把劲,过了山顶,往下就好走了!咱们的大部队就在前方等着咱们!”这呐喊声在雪山间回荡,给战士们注入了最后的力量。
终于,队伍成功登顶。战士们望着脚下蜿蜒的山路,心中满是成就感。尽管每个人都衣衫褴褛、面容憔悴,但眼神中透着胜利的光芒。
短暂休整后,大家开始下山。下山之路同样不易,积雪湿滑,稍不留神就可能摔倒滚落。战士们用枪托、树枝当拐杖,小心翼翼地摸索前行。
当部队抵达山脚下,看到远处炊烟袅袅的村落时,欢呼声此起彼伏。他们战胜了夹金山,战胜了大自然的严酷考验。
张松溪望着身后的雪山,又看看眼前虽疲惫却愈发团结坚韧的队伍,心中满是骄傲:“同志们,咱们闯过了这一关,接下来,不管还有多少艰难险阻,咱们都能一路向前,向着胜利,前进!”
经过这一关的考验,张松溪决定调整一下路线,大部队之所以这么走,是因为后面有追兵在追击,可是自已周围又没有敌人,没有必要让战士们受这种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