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坊,夜色如墨。
坊内一处深宅大院,透出昏黄的灯光。
朱红大门紧闭,门上铜环在夜风中微微晃动,发出低沉的“吱呀”声。
院内,影影绰绰的树木,更添了几分静谧与肃穆。
这里,便是大盛三朝元老,前太傅,现任文渊阁大学士,苏洵苏大人的府邸。
苏府书房内,灯火摇曳。
年逾古稀的苏洵,正伏案疾书。
他身着一袭灰白长衫,头戴方巾,身形瘦削,脊背微驼。
花白的头发,在灯光下,显得格外稀疏。
脸上,沟壑纵横,每一道皱纹,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他右手执笔,手腕颤抖,笔尖在纸上划过,留下歪歪扭扭的字迹。
左手紧紧攥着一方锦帕,不时擦拭着眼角和鼻涕。
“先帝啊……老臣……老臣对不住您啊……”苏洵的声音,沙哑而颤抖,带着浓浓的哭腔。
他一边写,一边自言自语,泪水混着鼻涕,滴落在纸上,晕染开一片墨迹。“老臣无能……没能……没能阻止陛下……让二皇子……去那蛮荒之地和亲……”
他手中的笔,越发颤抖,几乎握不住。
“那蛮子……狼子野心……二皇子……二皇子此去……凶多吉少啊……”苏洵的声音,哽咽难言,说到最后,己是泣不成声。
他猛地放下笔,双手捂住脸,浑浊的泪水,从指缝中涌出。
书房内,陈设古朴典雅。
一排排红木书架,顶天立地,上面摆满了各种书籍,经史子集,琳琅满目。
书架前,一张宽大的紫檀木书案上,笔墨纸砚,一应俱全。
墙角,摆放着一个青铜香炉,炉内燃着安神香,淡淡的烟雾,在空中缭绕。
窗外,风声呼啸,树影婆娑。
苏洵的哭声,在寂静的书房内,显得格外凄凉。
他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先帝在世的那些日子。
那时,他意气风发,指点江山,深受先帝信任。
可如今,他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先帝的血脉,被送往那茹毛饮血的蛮夷之地,而无能为力。
“老臣……愧对先帝……愧对大盛……”苏洵的声音,低沉而绝望。
他缓缓抬起头,浑浊的双眼,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仿佛在向先帝的亡灵,倾诉着自己的悔恨与无奈。
他的思绪,飘回到了数月前,那场令他痛心疾首的朝议……
。。。。。。。。。。。。。
紫宸殿内,气氛肃穆而压抑。
雕梁画栋,金漆彩绘,彰显着皇家的威严与气派。
丹墀之下,文武百官分列两侧,鸦雀无声。
大殿一侧,站着一群沉默的人,他们静静的站在那里,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泾渭分明。
高踞龙椅之上的,正是大盛女帝——楚曌。
她身着一袭明黄色的龙袍,头戴金冠,眉宇间透着一股不怒自威的气势。
今日的朝议,与往日不同。因为,殿上多了一群特殊的“客人”。
他们身着兽皮,腰悬弯刀,体格魁梧,面容粗犷。
为首一人,身材高大如铁塔,络腮胡须,一双铜铃般的眼睛,闪烁着锐利的光芒。他,便是蛮族使臣——乌力罕。
乌力罕此次前来,名义上是为两国交好,献上贡品。
但苏洵,却从他那看似恭敬实则桀骜不驯的眼神中,和献贡品时微微抬起的下巴,嗅到了一丝不同寻常的味道。
果然,在一番虚情假意的寒暄之后,乌力罕话锋一转,声音洪亮如钟,在空旷的大殿内回荡:“尊敬的大盛皇帝陛下,我等此次前来,除了献上贡品,还有一事相求。”
楚曌端坐在龙椅上,神色平静,淡淡地说道:“哦?何事?”
乌力罕咧嘴一笑,露出一口白森森的牙齿:“听闻大盛二皇子,生得貌美如花,才华横溢。我国可汗,甚是仰慕。故,我等此次前来,是想替可汗,向二皇子求亲。”
此言一出,满殿哗然。
文臣们面面相觑,皆是一脸震惊与错愕。
武将们则怒目而视,恨不得将这群蛮子生吞活剥。
“放肆!”一声怒喝,打破了殿内的寂静。
一位身着绯袍的武将,越众而出,指着乌力罕的鼻子,厉声斥责道:“尔等蛮夷,竟敢如此羞辱我大盛皇室!简首是欺人太甚!”
“王将军所言极是!”另一位文臣也站了出来,拱手道:“陛下,和亲之事,自古以来,皆是公主下嫁。此举有违祖制,有辱国体,万万不可啊!”
“蛮子狼子野心,其心可诛!”
“陛下,万万不可答应他们的无理要求!”
……
一时间,群情激愤,声讨之声,此起彼伏。
乌力罕却不以为意,他环视西周,冷笑一声:“诸位大人,稍安勿躁。我等并非强人所难。只是,我国可汗,对二皇子,一片真心。若能结成秦晋之好,两国邦交,定能更加稳固。这岂不是一桩美事?”
他顿了顿,又补充道:“当然,若大盛不愿,我等也不会强求。只是,这刀兵之事,恐怕就难以避免了……”
威胁之意,溢于言表。
苏洵站在文臣之首,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焦急如焚。
他知道,乌力罕此举,并非一时兴起,而是早有预谋。
蛮族觊觎中原己久,如今借和亲之名,行试探之实。
若大盛示弱,他们必定会得寸进尺,步步紧逼。
可若是强硬拒绝……
苏洵的目光,落在了龙椅上的楚曌身上。
这位女帝,心思深沉,难以捉摸。她会如何抉择?
楚曌的目光,并未在那些慷慨激昂的大臣身上停留太久。
她只是静静地坐着,凤眼微眯,似在沉思,又似在等待。
殿内,叫嚣与争论渐渐平息,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了这位年轻的女帝身上。
终于,楚曌缓缓抬起眼眸,目光如刀,扫过殿下众人。
那目光,冰冷,锐利,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然而,这威严的目光,最终却越过了那些争吵不休的文武百官,落在了大殿的另一侧。
那里,站着一群人。
他们与朝堂上的文武百官,泾渭分明。
为首一人,年过五旬,身着紫蟒袍,腰悬玉带,面容与楚曌有几分相似,只是更多了几分岁月沉淀下来的威严与冷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