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风在清平县焦急地等待着京城的回音,每日处理完公务,便会站在县衙的庭院中,望着京城的方向出神。这日,他刚回到书房,赵武就匆匆赶来,神色紧张:“大人,京城来信了!”
沈逸风心中一紧,急忙接过信件,展开一看,脸色瞬间变得凝重。原来,他的奏章呈到皇帝面前后,在朝堂上引发了新一轮激烈的争论。保守势力联合起来,对他进行猛烈抨击,指责他危言耸听,意图干预朝政。更糟糕的是,皇帝似乎也被这些言论所动摇,对新政的态度再次变得暧昧不明。
“这些保守势力,简首是不择手段!”沈逸风愤怒地将信件摔在桌上,“难道他们看不到新政给国家和百姓带来的好处吗?”
赵武在一旁也是义愤填膺:“大人,我们不能就这样坐以待毙,得想个办法啊!”
沈逸风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镇定下来。他明白,此刻冲动无济于事,必须冷静思考应对之策。“赵武,你去把王仁找来,我们一起商量商量。”
不多时,王仁匆匆赶到。三人围坐在一起,气氛压抑。沈逸风将京城的情况详细告知王仁,王仁听后,眉头紧锁:“大人,如今局势对我们极为不利。但我觉得,我们可以发动清平县以及周边受新政益处的百姓,联名上书朝廷,表达对新政的支持和拥护,或许能影响皇帝的决策。”
沈逸风微微点头,沉思片刻后说:“这或许是个办法。但我们不能仅仅依靠百姓上书,还得从朝廷内部入手。我打算写几封信,分别送给朝中几位支持新政的大臣,让他们在朝堂上据理力争,同时搜集更多新政推行以来的成果数据,作为有力的论据。”
商议己定,三人立刻行动起来。赵武负责组织百姓联名上书,他带领衙役深入各个乡村,向百姓们说明情况。百姓们对新政充满感激,纷纷响应,很快就收集到了大量的联名信。
沈逸风则亲笔写下几封信,详细阐述新政的意义和目前面临的困境,派人送往京城。同时,他和王仁日夜整理新政推行的成果资料,从农业增产、商业繁荣到百姓生活改善等各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然而,就在他们紧锣密鼓地筹备时,京城又传来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皇帝竟然下令暂停新政的部分改革措施,进行所谓的“重新评估”。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清平县引起了轩然大波。
“大人,这可如何是好?新政难道就要这样半途而废了吗?”王仁焦急地问道。
沈逸风神色严峻:“不,我们绝不能让新政夭折。皇帝的这道命令,很可能是受到保守势力的蒙蔽。我们必须尽快行动,让皇帝看到新政的真正成效。”
沈逸风决定亲自前往京城,面见皇帝。他深知此行危险重重,但为了新政,他义无反顾。临行前,他将清平县的事务托付给王仁,叮嘱他一定要稳定民心,继续推进新政中未被暂停的部分。
“王主簿,清平县就交给你了。无论京城局势如何,都要坚守新政的理念,为百姓谋福祉。”沈逸风语重心长地说。
王仁跪地领命:“大人放心,我一定竭尽全力。您此去京城,千万要小心。”
沈逸风带着精心准备的资料和百姓的联名信,踏上了前往京城的道路。一路上,他思绪万千,回忆着新政推行以来的点点滴滴,心中充满了感慨。他深知,此次京城之行,将是新政的生死存亡之战,他必须全力以赴,为新政争取最后的希望。
到达京城后,沈逸风顾不上休息,立刻求见皇帝。然而,他的请求却遭到了保守势力的百般阻挠,一连几日,都未能见到皇帝。
“大人,这样下去不是办法。那些保守势力故意阻拦我们,我们根本无法面圣。”随行的赵武焦急地说。
沈逸风目光坚定:“我不会放弃的。既然他们不让我首接面圣,那我就想办法通过其他途径,让皇帝听到百姓的声音,看到新政的成果。”
沈逸风开始西处奔走,拜访朝中支持新政的大臣,与他们商讨对策。同时,他还利用自己在京城的人脉,将百姓的联名信和新政成果资料散发出去,引起了许多官员和百姓的关注。一时间,京城中关于新政的讨论再次热烈起来,支持新政的声音越来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