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逸风从御书房退出来,心中像压着一块沉甸甸的石头。他在皇宫的长廊上缓缓踱步,目光下意识地落在宫墙上的琉璃瓦上,可心思却全然不在这皇宫的景致上。新政的未来悬于一线,皇帝虽未明确表态,但沈逸风从他的眼神里看到了一丝犹豫,这让他越发不安。
回到府邸后,沈逸风把自己关在书房里,反复回想面圣时的每一个细节,思考着如何才能让新政得到皇帝和内阁大臣们的全力支持。他深知,仅凭一份报告还远远不够,必须找到更具说服力的办法,让众人看到新政的巨大潜力和不可替代的价值。
接下来的几天,沈逸风足不出户,潜心研究各地的新政推行方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优化和完善。他还派手下西处收集民间对新政的真实反馈,将那些充满希望和感激的声音整理成册,准备作为说服众人的有力依据。
与此同时,朝堂上关于新政的争论仍在继续。保守派大臣们不断提出新政的种种弊端,试图说服皇帝放缓或终止新政推行;而支持新政的官员们则据理力争,强调新政的长远意义和己经取得的初步成效。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朝堂的气氛愈发紧张。
就在沈逸风感到焦虑万分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京城周边的几个村庄联合上书,表达对新政的支持和拥护。原来,在沈逸风的努力下,这些村庄的水渠得到修复,农田灌溉问题得到解决,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们亲眼看到了新政带来的好处,自发组织起来,写下这封联名信,希望朝廷能够继续推行新政。
沈逸风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涌起一股希望的暖流。他意识到,这是一个扭转局势的绝佳机会。他立刻带着联名信,再次进宫求见皇帝。
在御书房中,沈逸风恭敬地将联名信呈递给皇帝:“陛下,这是京城周边百姓对新政的心声。他们亲身感受到了新政的益处,恳请朝廷继续推行下去。”
皇帝接过联名信,仔细阅读起来。看着信中百姓们质朴而真挚的话语,皇帝的神色渐渐缓和。“没想到百姓们对新政如此支持。”皇帝感慨道。
沈逸风趁机说道:“陛下,百姓的支持是新政的根基。新政的目的就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如今百姓们看到了希望,我们更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而且,从这些村庄的情况可以看出,只要我们坚定不移地推行新政,解决好实际问题,新政必将为国家带来繁荣昌盛。”
皇帝微微点头,陷入沉思。许久,他开口道:“沈爱卿,你先回去吧。朕会认真考虑你的话,以及百姓们的诉求。”
沈逸风退下后,皇帝召集内阁大臣们再次商议新政事宜。这一次,皇帝的态度明显有了转变,他对新政的成效给予了肯定,并表示要充分考虑百姓的意愿。在皇帝的影响下,内阁大臣们的态度也开始松动,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大臣也逐渐倾向于支持新政。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内阁最终达成共识:新政继续推行,但要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进行适度调整和完善,确保新政能够平稳、有效地实施。
沈逸风得知这个消息后,心中的巨石终于落地。他立刻召集新政推行的骨干成员,传达了朝廷的决定。众人听后,都欢呼雀跃,士气大振。
“大人,太好了!新政终于可以继续推行了!”赵武兴奋地说道。
沈逸风脸上也露出了欣慰的笑容:“这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百姓们的期望。不过,我们不能掉以轻心,接下来的任务更加艰巨。我们要根据朝廷的要求,对新政推行方案进行优化,确保每一项政策都能落到实处,让百姓真正受益。”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沈逸风带领着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新政的优化和推行工作中。他们深入各地,了解实际情况,倾听百姓的声音,对新政中的农业、商业、教育等各项政策进行了细致的调整和完善。
随着新政的持续推进,各地的经济逐渐复苏,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新政的成效日益显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可和支持新政,保守派大臣们也渐渐失去了反对的理由。
然而,沈逸风知道,新政的道路依旧漫长,未来还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他坚信,只要新政是为了国家和百姓,就一定能够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最终的成功……